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云南省瀾滄縣兩年——科技扶貧的那些“漂亮仗”
作者:陸琦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18-9-27
■本報記者 陸琦
9月13日傍晚,云南省瀾滄縣竹塘鄉(xiāng)蒿枝壩村飄起了蒙蒙細雨。中國工程院士朱有勇一下車,便在他的“院士之家”忙了起來。
“指導材料印好了嗎?學員們的衣服準備好了嗎?他們的住宿都安排好了嗎?”朱有勇仔細詢問著,因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指導班的第二批學員明天就要來報到了。
跟去年秋天一樣,接下來十幾天,朱有勇和他的團隊又要開始和農民學員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日子了。
不同的是,今年從去年的4個班(240名學員)擴招至10個班(600名學員),有更多的農民能夠得到院士專家手把手的指導。
這也正是中國工程院的初衷,如院長李曉紅所說,讓群眾多掌握科技知識,增強發(fā)展內生動力,實現(xiàn)真脫貧、脫真貧。
扶貧先扶智:切斷“窮根”
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的淵源始于2016年。時任院長周濟率院士專家團隊深入瀾滄全面調研、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制約當?shù)亟洕鐣l(fā)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素質短板。
瀾滄作為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典型的民族“直過區(qū)”,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素質性貧困是制約全縣脫貧攻堅的主要因素。
于是,中國工程院把“扶智”作為定點幫扶的重中之重。
2017年,中國工程院首次開辦了院士專家指導班。招生不設年齡、學歷等條件限制,只要有意愿脫貧致富、渴望學習實用技術的農民都可報名參加。學員們跟著朱有勇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起下地,邊學習、邊生產,“畢業(yè)”成績則是用所學作物的種植產量和所飼養(yǎng)畜禽的生長情況來說話。
“從沒想過做了一輩子農民,還能做院士的學生。”捧著朱有勇頒發(fā)的結業(yè)證書,學員們十分自豪,“去年參加培訓后,在自家地里種了3畝多冬季馬鈴薯,今年收入近2萬元?!?
“一個人帶動一家人,一家人帶動一村人。”朱有勇相信,學員們學成之后,將變成一顆顆脫貧致富的“種子”撒遍瀾滄大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為了讓更多適齡青年和貧困群眾接受職業(yè)教育和職業(yè)培訓,中國工程院提出在瀾滄縣建設普洱市職業(yè)教育分中心的設想。
“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這對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意義深遠。”秉持這一理念,中國工程院經多方協(xié)調對接,幫助解決了職校建設急需的4.9億元經費問題,預計2020年將建成輻射普洱市邊三縣、可容納6000人入學的現(xiàn)代化職業(yè)學校。
脫貧靠產業(yè):人無我有
“這么好的自然條件,不應該窮啊?!睘憸婵h副縣長、中國工程院掛職干部張文韜不敢相信,“樹枝倒插都能生根發(fā)芽的地兒,沒法讓百姓脫貧?”
這種情況下,中國工程院以產業(yè)扶貧為抓手,帶動瀾滄群眾依靠科技發(fā)展產業(yè),把資源優(yōu)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
朱有勇帶隊多次深入瀾滄縣各村寨進行調研。他發(fā)現(xiàn),瀾滄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冬早蔬菜產業(yè)發(fā)展。
要在蒿枝壩村種全國最早上市的冬季馬鈴薯?許多人不相信,因為以前從沒種過。
“光說沒用,看效果吧?!?016年底,朱有勇開始了100畝冬季馬鈴薯示范種植。通過院士專家團隊4個月的全程指導,馬鈴薯平均畝產達3300千克,產值9000余元,每畝增收4000元左右。
冬季農業(yè)可以打時間差,農民就能多掙錢。2017年,全縣冬季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實現(xiàn)了讓更多百姓受益。
朱有勇團隊還把10多年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深度貧困地區(qū)。他們在竹塘鄉(xiāng)海拔150~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開展林下有機三七種植試驗。
目前,他們已將種植面積擴大到連片400畝,并在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選點開展了試種,累計種植面積達到1000余畝。
“達產后每畝可增收5萬~15萬元,將成為帶動瀾滄縣山區(qū)群眾增收致富最具潛力的產業(yè)?!背烁晦r,在朱有勇看來,開發(fā)林下資源種植中藥材,還是讓中藥材回歸山林、探索中醫(yī)藥發(fā)展路子的有效方式。
為了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中國工程院專門組織相關院士專家編制了《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現(xiàn)代農業(yè)綠色發(fā)展規(guī)劃(2018~2025年)》,為瀾滄縣今后幾年的農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扎根大西南:標桿示范
兩年前,張文韜走馬上任。“起初3個月,縣里都沒給我安排什么工作?!豹氃诋愢l(xiāng)的他覺得特別孤單,差點兒就抑郁了。
盡管如此,他也沒閑著,幾個月的時間跑遍了瀾滄縣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深入了解社情民意。
吃農家飯、講拉祜話,這個樸實的山東大漢漸漸地和當?shù)厝罕姼刹看虺闪艘黄?
從2016年的100畝到2017年的2000畝,再到2018年的3000畝,冬季馬鈴薯的種植在他的努力下一點一點“拱”出來了。
“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必須要有載體,要么是企業(yè),要么是政府?!敝煊杏律钣畜w會地說,“光靠科學家,只能做一個示范,組織推廣還是要靠政府?!?
這其中,張文韜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拿中國工程院扶貧辦副主任賈慶廣的話說,“他既有傳感器作用,傳遞中央的聲音和發(fā)達地區(qū)先進的經驗做法,還有橋梁作用,協(xié)調工程院等各方面資源,助力瀾滄脫貧攻堅。”
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起到了示范作用。作為瀾滄縣第一個來自北京的掛職干部,張文韜用自己的“立身行事”激發(fā)了當?shù)馗刹咳罕姷幕盍Α?
“我們都把他當成楷模?!睘憸婵h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特別是扎根基層的年輕人,從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扶貧很難,是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有激情、有想法、有真招、有真金?!绷顝埼捻w欣慰的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西南邊陲一隅悄然而生。
《中國科學報》 (2018-09-27 第1版 要聞)
原文: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949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