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日期:2021-07-01 作者:楊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 見習記者楊潔)“26年的期盼,26年的追求,一旦成為一個黨員,我對自己的政治生命看得很重,要求自己按黨員標準行事,作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準則?!?月1日下午,在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座談會上,“七一勛章”獲得者、院士吳天一說道。
他對總書記提到的“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這一句印象深刻。在他看來,一個共產黨員要把他的一生融合在黨的事業(yè)里,不斷地拼搏、奉獻、向前,這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最高的人生價值觀。
回首自己的青年時光,吳天一記得,當時的中國在高原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中一直未解決人在高原的缺氧問題。“雖然我很年輕,但是我覺得這就是我將來肯定要走的路?!?963年,作為一名臨床醫(yī)生,他成為中國第一個報告了高原肺水腫的醫(yī)生,后在1965年第一個報告了高原性心臟病,1979年第一個報告了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當時還20多歲,沒有想到以后的事,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這個病。”此后,他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生命奇跡。
什么是科學家精神?什么是共產黨員精神?在“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院士錢七虎看來,“共產黨員是所謂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闭f到底,科學家精神就是黨性在科學家身上的體現和反映,就是革命人生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科學家身上體現和反映。
無數院士用一段段青春為科學家精神、共產黨員精神寫下了生動注腳。在“全國優(yōu)秀黨員”、江西省農科院院士顏龍安的青年時光里,1962年他大學畢業(yè),沒有讀過碩士博士,回到農業(yè)單位當了一名普通技術員。
“當時年輕,認為要吃飽飯,科學技術能使水稻高產,我就從事了這項(水稻)研究?!苯M織上看到顏龍安有耐心,肯吃苦,介紹到袁隆平院士處學習。他回憶,從1971年起開始做研究,靠著一股韌勁兒,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出了高產的組合,直到后來研究出畝產900公斤以上超級稻。
“50年黨齡,50年從事雜交育種,辛苦的事不用說,內心就是想到總書記講的要把飯碗端到自己手里,就拼命地干?!?顏龍安感慨,在50年黨員生活里自己對黨做了有意義的工作,為人類吃飽飯做了一點貢獻。他提到,自己今年雖已84歲,但今后還是這種態(tài)度,在下個一百年要繼續(xù)實現糧食高產、優(yōu)質、環(huán)保,為人民最后做一點事。
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院士何季麟,青年時代是西北寧夏戈壁灘度過的。他自愿去從事鉭鈮鈹等關鍵稀有金屬的研究開發(fā),克服了美國、德國公司的強勢封鎖和壟斷,成功研究開發(fā)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鉭鈮鈹稀有金屬冶煉、加工工藝、技術與方法,突破了“卡脖子”技術,使我國鉭鈮鈹稀有金屬工業(yè)在世界穩(wěn)居三強。
“我是一名黨培養(yǎng)的科技工作者,在黨的沐浴下成長,努力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實現為黨為人民勤奮工作的人生目標。”何季麟說道。
院士陳賽娟也感慨,自己的命運是與黨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當時正逢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青年時代的陳賽娟去往法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在實驗室埋頭研究,做出了被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的醫(yī)學科學成果,獲得了國家多項科研項目的支持,建立了醫(y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作為50年黨齡的老黨員,在下一個百年征程中,陳賽娟希望能繼續(xù)帶領團隊,培養(yǎng)更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攻克其他類型的白血病中再創(chuàng)輝煌,造福人類健康,推動早日建成健康中國。
對于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80余歲高齡的老黨員錢七虎希望,要繼承弘揚好科學家精神,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排除名利束縛,嚴謹治學,潛心研究,勇當新型交叉領域的開拓者、關鍵科技領域的領跑者,搶占世界科技發(fā)展的制高點,為開啟偉大新征程做出更大貢獻。
原文: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7/01/content_DgKegauz.html?gid=2V1Qqd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