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wǎng)北京6月13日電 6月13日下午。北京醫(yī)院病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親手將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的獲獎證書遞到一位老人的手里。由于患病,這位84歲的老人今天沒能夠到兩院院士大會現(xiàn)場去領獎。他就是兩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專家潘家錚。
“段子”
在中國工程科技界,無人不曉潘家錚。而關于潘家錚的一個“段子”卻不僅僅在工程科技界流傳。
潘家錚說過這樣一段話:“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正是反對者們的反復追問、疑問甚至是質(zhì)問,逼著你把每個問題都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P>
潘家錚的話博得了廣泛的贊譽,稱其“對反對意見不僅僅是容忍,更有海納百川的包容”。
贊譽使潘家錚得分不少。
但潘家錚不干了,他公開澄清了人們對他這句名言的傳頌:“當初在論證期間,我就是一個聽不進反面意見的人。我后來提出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是在事后不斷反思和總結中才悟出來的道理?!?/P>
潘家錚說,工程設計不可能盡善盡美,如果大家都說好,沒有反對意見,將來肯定會“摔跟頭”。
真誠是科學的品格,實事求是乃科學的基礎。雖然坦露出了工作中曾經(jīng)的瑕疵,但能夠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并不影響一個科學家的光輝。
激情
潘家錚說過:“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須有愿意為之獻身的人。如果三峽工程需要有人獻身,我將毫不猶豫地首先報名。我愿意將自已的身軀永遠鑄在三峽大壩之中?!?/P>
為科學獻身,及至為三峽工程獻身,這是潘家錚的真實想法。建壩防洪發(fā)電,不僅僅是潘家錚謀生的飯碗,更是他為百姓謀福的途徑。
1993年10月,潘家錚應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邀請,赴美參加學術會議。他在舊金山的一個座談會上說:“我是一個中國的工程師,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演說家。我無意把自己的見解強加給任何人,而只想把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真相說一說。中國和美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中國現(xiàn)在有幾百萬人生活在洪水威脅下,隨時有傾家蕩產(chǎn)和送命的危險……”他的這段講話富于激情,語驚四座,博得了滿堂喝彩。許多人呼吁:建三峽大壩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潘家錚隨身帶去的發(fā)言稿、書籍、錄像帶、巖芯、畫冊被爭索一空。
如果把鏡頭再推前29年,我們甚至還能看到潘家錚的激情之舉。
1964年,潘家錚參加四川雅礱江錦屏二級電站的設計。一個為他帶路的牧羊男孩問他為什么會來這里,他興沖沖地說:“我們是來修電站的,等明年下游的炮聲一響,你就來當工人吧!”男孩聽了很激動。但由于種種原因,電站沒有上馬。
文革中的1970年,潘家錚重返雅礱江“立功贖罪”。一踏上這片“故土”,想到那個牧羊男孩,想到曾經(jīng)的“食言”,他竟跪下來親吻土地。但這一次又因歷史的原因使他不得不繼續(xù)“食言”。
前后等了40年。錦屏電站上馬后,潘家錚長舒一口氣:“條件這么好的工程不能上馬,我死不瞑目!”
都說科學研究上要想取得成功,離不開執(zhí)著、堅韌,其實也離不開激情。潘家錚的這種激情來自他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工作的愛,來自他對自己祖國和人民的愛。
服務
潘家錚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沒有喝過洋墨水。從1950年走出浙江大學土木系之后,他就為960萬平方公里的祖國而服務。他先后參加和主持了黃壇口、流溪河、東方、新安江、富春江、烏溪江、錦屏、磨房溝等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參加烏江渡、龔嘴、葛洲壩、鳳灘、陳村等工程的審查研究工作;指導龍羊峽、東江、巖灘、二灘、龍灘、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
1980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復評選中科院學部委員(現(xiàn)稱院士)時,53歲的潘家錚就當選了。
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水電部原部長錢正英院士如此評價潘家錚:“在水利電力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他是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完全在國內(nèi)學習成長的。”
1994年,中國工程院建院。潘家錚被選為首批院士,并擔任副院長。作為工程院科學道德委員會的第一屆主任,他領導制訂了相關規(guī)章制度,大力倡導加強院士自身和學部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2000年,他又積極推動成立了工程管理學部,在促進重大工程的科學管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潘家錚特別重視戰(zhàn)略咨詢工作,積極組織院士對國家重大工程科技決策、發(fā)展規(guī)劃和計劃方案提供咨詢。他主持開展了“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能源戰(zhàn)略研究”“國家大型工程項目管理調(diào)查研究”“我國水電能源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江河流域綜合開發(f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等多項工作,在服務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世紀初,潘家錚曾改寫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著名的《示兒》詩以表心聲:“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西電未輸東,金沙寶藏開工日,公祭無忘告逝翁。”過了10年,他再次改寫了《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藏電未輸東,大河灣上開工日,公祭無忘告逝翁?!?/P>
他永遠盼望著祖國的水利電力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記者 李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