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视频,性做爰ⅹxxx农村妇女视频,青蛇法海小说,sm凌虐调教性奴小说,古装三级电影名字,黄色禁片入口,一区二区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密爱 电影 中文,皇帝调教后宫小说

希望兩院院士作為科技界杰出代表,沖鋒在前、勇挑重擔,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再立新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發(fā)揮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國家高端智庫職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工程院建院3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杜祥琬:創(chuàng)新工程技術 支撐科學發(fā)展
來源:系統(tǒng)管理員   發(fā)表時間:2009-06-15
【 字號   】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09-1-9 2:26:47

 

編者的話
 
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中國走過了不平凡的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事業(yè)也在攀登世界科學前沿和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方面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
從2007年起,本報嘗試約請數、理、化、天、地、生以及工程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當年度本學科領域的進展進行綜述。目的是幫助所有讀者梳理世界科技發(fā)展脈絡,總結其中隱含的規(guī)律,并給出趨勢性判斷和評價。
這是一項很難但很有意義的工作。2007年,歐陽鐘燦院士等對物理學,高松院士對化學,裴鋼院士對生命科學,孫鴻烈、李文華院士等對地理學,杜祥琬院士對工程科技在當今呈現出的學科特征和發(fā)展趨勢作了精彩點評,受到科技界讀者的熱烈歡迎。
在去年的基礎上,我們再次發(fā)出邀請,希望專家們能對2008年的科技進展進行更為全面的回顧和綜述,以彰顯中國主流科技界對各領域學科發(fā)展趨勢的判斷和把握。今天我們刊發(fā)第一篇。
 
 
2008年歲末之際,世界金融海嘯和經濟寒潮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人在回眸這個不平凡年頭的時候,也在積極應對經濟形勢出現的困難和挑戰(zhàn)。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既來自外部的沖擊,也源于我國經濟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我們面對的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是轉變發(fā)展方式、調整產業(yè)結構、企業(yè)升級轉型的機遇。必須將粗放的發(fā)展方式逐步轉變?yōu)閯?chuàng)新驅動的發(fā)展方式,真正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工程技術直接創(chuàng)造生產力,工程科技的創(chuàng)新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動力,工程技術承載著轉變發(fā)展方式的重大責任。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一年來在不同的領域做出了以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卓越努力,通過扎實的工作,一步步邁向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偉大目標。以下僅舉其中的幾例。
 
信息技術引領創(chuàng)新
 
近年來,隨著龍芯、星光中國芯、信芯等“中國芯”的問世,我國國產芯片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并逐步推向國際市場,邁出了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而2008年值得一書的是,5年前啟動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英文簡稱CNGI)已建成包括6個核心網絡、22個城市和273個駐地網的IPV6示范網絡,遠超出項目設計。依托CNGI,我國得以開展各種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應用研究,為我國參與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產業(yè)競爭奠定了基礎。
 
下一代寬帶無線通信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移動通信是最大的無線通信產業(yè)。在以第四代移動通信相關無線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的進展方面,我國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符合ITU的期望進展,并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實現了協(xié)同分布式無線網絡及高層協(xié)議、寬帶多載波傳輸與多址技術、充分挖掘空間資源的MIMO無線傳輸技術、逼近信道容量的信道編譯技術與迭代接收技術和新型天線與射頻技術五大關鍵技術的突破。
 
我國科技人員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備出我國第一片8英寸鍵合SOI晶片,實現了SOI晶片制備技術的重要突破,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有關專家認為,這一突破為大尺寸鍵合SOI晶片的產業(yè)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超級計算機研制方面,全球高性能計算機TOP500排行榜的官方網站發(fā)布了最新名單。由我國曙光公司研制生產并即將部署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的百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0萬億次的成績再次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10。這一成績不但代表著中國將擁有除美國本土之外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美國已研制出每秒運算速度10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同時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也以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高性能計算平臺之一。作為面向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重大需求的網格超級服務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種大規(guī)??茖W工程計算、商務計算等。
 
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持續(xù)領先。他們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這種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可以被讀出并轉化為光子糾纏,以進行進一步的傳輸和量子操作。該實驗成果完美實現了遠距離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繼器,向未來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08年8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fā)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并稱贊該工作“掃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絆腳石”。
 
我國首顆中繼衛(wèi)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中繼衛(wèi)星被稱為“衛(wèi)星的衛(wèi)星”,可為衛(wèi)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極大提高各類衛(wèi)星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能使資源衛(wèi)星、環(huán)境衛(wèi)星等的數據實時下傳,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贏得更多預警時間。
 
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意義重大。我國移動電話的普及程度(人均量)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的普及程度也大為提高。信息化帶動了多種裝備和企業(yè)的技術進步和升級。信息技術使北京奧運會實現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夠獲得個性化信息服務,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第三大移動通信TD-SCDMA、IPV6實時觀測的網絡系統(tǒng)和自主研發(fā)的高清電視等創(chuàng)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和普及應用,極大地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深刻地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在帶來社會與經濟的極大進步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過去20年IT的叱咤風云,不禁使人們思考,今后的20年將會怎樣。
 
努力突破發(fā)展瓶頸
 
能源與環(huán)境是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瓶頸。為了能源也為了環(huán)境,2008年在煤的高效和潔凈化利用以及綠色新能源發(fā)展方面又取得了新進展。
 
攻克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技術。2008年7月,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電站裝備用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fā)”項目通過專家驗收,這標志著上海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材料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降低造價、推廣應用鋪平了技術道路。按去年我國火力發(fā)電機組的平均煤耗計算,如果我國目前普遍使用的亞臨界機組全部由超超臨界機組取代,每發(fā)1度電便可節(jié)省用煤70余克。
 
潔凈煤鍋爐技術取得新突破。由東方鍋爐自主開發(fā)設計制造的國內首臺采用不帶外置換熱器、燃用劣質煤300兆瓦循環(huán)流化床3號機組鍋爐,在廣東荷樹園電廠順利通過168個小時的滿負荷運行,鍋爐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當今世界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在燃用潔凈煤大型電站鍋爐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型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簡稱CFB鍋爐)是目前世界公認的高效、低污染的火力發(fā)電設備,與普通煤粉爐相比,它具有燃用煙煤、褐煤、無煙煤、煤矸石、油頁巖、煤泥等劣質煤,和負荷調節(jié)范圍大、調節(jié)性能好、脫硫效率可長期保持在90%以上等優(yōu)點,符合國家大力發(fā)展低耗、高效清潔煤燃燒技術的環(huán)保技術政策。
 
我國煤礦安全開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煤層群無煤柱快速留巷“Y”型通風煤氣共采研究課題,2008年3月通過了行業(yè)鑒定。該研究課題采用無煤柱沿空留巷“Y”型通風卸壓開采,解決了深井高瓦斯、低滲透率、高地應力等復雜地質條件礦區(qū)煤與瓦斯共采的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了深井復雜地質條件下沿空留巷綜采月產36萬噸的紀錄,采區(qū)瓦斯抽采率70%以上。研究成果集成創(chuàng)新了沿空留巷“Y”型通風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所涉及的理論、技術、材料、裝備及工藝系統(tǒng),初步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核電屬綠色能源,我國核電發(fā)展速度正在加快,核電設備制造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在京與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簽訂了4臺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及9臺蒸發(fā)器鍛件的供貨協(xié)議。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屬于核電站的關鍵核心設備,屬核安全一級要求和質保一級要求的產品,是核電站設備中不可更換的部件,技術含量和制造要求極高。當今世界掌握該設備制造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
 
核電站模擬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2008年7月,中核集團在秦山第三核電公司全范圍模擬機升級改造驗收儀式上宣布:實踐應用和專家驗收表明,我國已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仿真技術平臺,并首次承擔了全數控、大型核電站模擬機的設備生產。這意味著我國從根本上擺脫了對國外核動力仿真技術和產品的依賴。
 
2008年我國又起動了一個大型核電站——福清核電站的建設。該電站將建6個壓水堆機組,每個1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將分3期建成。
 
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開始建設。2008年10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掛牌。這意味著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核反應堆項目的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高溫氣冷堆是國際上公認的具有先進技術特征的新型核反應堆。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具有固有安全性、發(fā)電效率高、用途廣泛等特點,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也是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tǒng)主要特征的新型核反應堆堆型。
 
在受控熱核聚變的前期研究方面,即將用于國際首座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高溫超導電流引線系統(tǒng)試驗,在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獲得成功,達到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紀錄。這一系統(tǒng)的成功研制,將有利于解決聚變堆巨型超導磁體致冷節(jié)能的問題。
 
可再生能源受到了更大重視。風能發(fā)展勢頭強勁,2008年的裝機容量估計可達1000萬千瓦。風機的國產化水平有所提高,但風電制造企業(yè)數量劇增的局面須加以適當的限制性引導。太陽能電池的產量近幾年持續(xù)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太陽電池產量達到1088MW,占世界總產量的27.2%,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截止到2008年11月,全國有11家企業(yè)先后從事多晶硅生產,投產規(guī)模達到1.241萬噸/年。但太陽能電池產業(yè)“兩頭在外”的局面,正遭遇世界經濟寒流的襲擊,這將促進產業(yè)的轉型升級。中國工程院完成了歷時兩年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明確了今后幾十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逐步變化的戰(zhàn)略定位,提出了當前處于創(chuàng)新攻關的階段,需要有序發(fā)展、政策扶植和支持基礎性創(chuàng)新研究。
 
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是2008年中國和世界的盛事,而“科技奧運”和“綠色奧運”是北京奧運的亮點之一。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占場館用電比例的26%;規(guī)模性地采用清潔汽車,近500輛新能源汽車實現了核心區(qū)的“零排放”和周邊的“低排放”;在奧運場館觀眾的水回收利用率達到100%,園區(qū)的水回收率達到80%,奧運場館的水質高效凈化系統(tǒng)通過120項檢測,水質達到世界標準。節(jié)點照明、場館和景觀的照明,大量使用我國自主研發(fā)、生產的半導體照明L81,節(jié)能效果達到60%~70%;智能交通在市區(qū)覆蓋率達到80%以上;北京奧運采取的多項措施,使世人得以常見北京的藍天。意義更為深遠的是,這一切提升了人們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意識和期望值,有利于為突破能源、環(huán)境瓶頸凝聚更多的共識。
 
由“制造業(yè)”邁向“創(chuàng)造業(yè)”
 
我國有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制造業(yè),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產學研的結合,提升自主研發(fā)能力,提高設計和制造水平,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
 
中國自主研制ARJ21-700支線飛機首飛。2008年11月,中國首架自主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渦扇支線客機ARJ21-700首飛成功。我國在50多年民機發(fā)展過程中有了一個自行研制、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ARJ21飛機攻克了自動鉆鉚、壁板噴丸等一系列的技術難關,在數字化制造和復合材料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大飛機研制積累了經驗。
 
我國大飛機項目啟動技術方案論證。2008年7月,隨著大飛機公司——中國商用飛機公司的正式組建,大飛機研制工作正陸續(xù)展開。大飛機是指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它包括軍用和民用飛機。大飛機項目是科技和制造產業(yè)領域的高精尖項目,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和制造業(yè)水平有相當高的要求。對大飛機項目,國人寄予厚望。這不僅在于航空市場上的民用干線飛機的國產化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機會;更在于制造出我們自己的空中堡壘,加強遠程作戰(zhàn)能力。
 
鋁電解生產節(jié)能減排技術獲重大突破。“新型陰極結構高效節(jié)能鋁電解槽試驗與研制”以及與此相配套的“鋁電解槽火焰——鋁液二段焙燒新技術”兩個項目的研究成果,通過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xié)會組織的鑒定。考核表明,3臺試驗槽在4個月的運行期間,氟化物減排2噸多、二氧化碳減排580多噸、二氧化硫減排0.23噸,成為國內外首創(chuàng),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與此技術相配套的鋁電解槽火焰——鋁液二段焙燒新技術也獲得試驗成功,并順利通過專家鑒定。該技術集中了鋁液和火焰焙燒的優(yōu)點,不僅提高了電解槽的焙燒質量,而且大大縮短了焙燒時間,降低了能耗和焙燒費用,節(jié)能效果顯著。同時,二氧化碳減排50%以上。
 
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水下機器人首次亮相北極科考。北極ARV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首個自主與遙控混合作業(yè)模式水下機器人,它將攜帶多種測量設備,在此次北極科考中開展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活動。這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智能型水下機器人首次亮相北極科考。北極ARV是中國研制出的首個采用自主與遙控混合作業(yè)模式的水下監(jiān)測系統(tǒng)。它不僅可以在研究人員遙控下作業(yè),也可以通過預編程方式自主作業(yè)。北極ARV自帶能源,可通過微光纜與水面支持系統(tǒng)相連接。由于采用了魚雷體和框架體相結合的流線式外形,它不僅可以發(fā)揮框架體遙控水下機器人的優(yōu)勢,在海中懸停并進行定點精確觀測;也可以發(fā)揮魚雷體自主水下機器人的特長,靈活方便地在一定范圍水域里進行測量,獲取更為全面的實時觀測數據。
 
高功率脈沖電源技術取得新突破。2008年7月,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研制成功的“50kW/40kHZ高壓穩(wěn)壓電源/穩(wěn)壓器”,代表著國內高頻大功率開關電源的先進技術水平。200kW開關電源的研究,標志著我國的高功率脈沖電源技術翻開了歷史性的一頁。新型的大功率開關電源(平均功率200kW)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穩(wěn)壓范圍寬等優(yōu)勢,而且具有先進的自動控制技術。主要作為高功率脈沖電源的初級電源和大型軍用設備的電源系統(tǒng),也可以應用于大電流快速充放電系統(tǒng)和電子、通信、航天、醫(yī)療等領域。
 
我國激光沖擊強化技術實現重大突破。2008年11月,中國第一條激光沖擊強化生產線在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yè)基地建成。這標志著中國激光沖擊強化技術向工程化應用邁出了重要一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可實現該項技術工業(yè)化應用的國家。激光沖擊強化技術是利用強激光束產生的等離子沖擊波,提高金屬材料的抗疲勞、耐磨損和抗腐蝕能力的一種高新技術。它與現有的冷擠壓、噴丸等金屬材料表面強化手段相比,具有非接觸、無熱影響區(qū)、可控性強以及強化效果顯著等突出優(yōu)點。
 
中國創(chuàng)造正在邁步前行。
 
探索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有力支撐
 
探索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未知一直是前沿科學領域的兩大方向。工程技術提供的研究平臺、工具和探測手段有力地支撐著這個無盡而誘人的探索。
 
“神七”載人航天及航天員出艙是中國宇航史的標志性事件。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跨越。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和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2008年9月28日傍晚,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位航天員在內蒙古草原穩(wěn)穩(wěn)落地。
 
我國光學天文望遠鏡技術取得國際領先成果。2008年10月,完全由我國自主發(fā)明的新型大視場望遠鏡——大天區(qū)面積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在位于河北省興隆縣的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落成,被譽為伸向太空的“千里眼”。在技術上,LAMOST在其反射施密特改正鏡上同時采用了薄鏡面主動光學和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突破了世界上光學望遠鏡大視場不能同時兼?zhèn)浯罂趶降钠款i,使我國主動光學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它采用的并行可控式光纖定位技術解決了同時精確定位4000個觀測目標的難題,是一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創(chuàng)新。
 
在微觀世界的探索方面,我國科學家參與工作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日內瓦建成并開始實驗運行,這可以說是為小小基本粒子研究建立的巨無霸科學工程裝置。在國內,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2008年7月22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取得重要進展——加速器與北京譜儀聯合調試對撞成功,并觀察到了正負電子對撞產生的物理事例。這標志著BEPCⅡ已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改造后的BEPCⅡ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xù)保持領先地位,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huán)對撞機之一。BEPCⅡ工程建設大量采用了國際先進的高技術,其中超導磁鐵和低溫系統(tǒng)研制更是實現了關鍵性的技術突破。用戶急需的硬X光強度將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將進一步發(fā)揮對社會開放的大科學平臺的作用。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uán)(HIRFL-CSR)通過驗收。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uán)2008年7月30日通過國家驗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在諸多技術方面實現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空心電子束冷卻裝置,實現了空心電子束對重離子束的冷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束流累積效率和重離子束的能量、流強及品質,使一些極端條件下的高精度測量成為可能,成功產生放射性次級束,并注入實驗環(huán)進行質量測量實驗,達到了10-5的質量分辨率。它將成為放射性核束和超重原子核研究的重要裝置。
 
戰(zhàn)勝天災的成就和啟示
 
值得大書一筆的是,2008年中國人民為戰(zhàn)勝罕見的自然災害作出卓越努力。年初南方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乃至國際友人的心。在這場戰(zhàn)勝災害和災后重建中,國家領導、人民群眾、解放軍和科技工作者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感人詩篇,取得了舉世驚嘆的成就。電力、交通、信息、水利、醫(yī)療、土建、農業(yè)、環(huán)境……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戰(zhàn)勝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多行業(yè)協(xié)同作戰(zhàn),為減災和重建立下汗馬功勞。例如,在唐家山堰塞湖搶險中,遙感遙測技術、地質監(jiān)測機器人、最新潰壩模型以及先進的爆破技術等構建了搶險高科技體系。在醫(yī)療救治、防疫、次生災害避險、心理干預等方面,許多先進的診療設備和應急處理手段首次應用。災后重建選址方面動員了國內眾多地質專家、生態(tài)專家和建筑專家,制定科學的規(guī)劃。2008年的抗災斗爭,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1.更加深刻地認識了我們的國情。我國是多災害的國家,天然環(huán)境條件多難而脆弱,民族振興之路不平坦,要有堅韌不拔、克服更大困難的精神準備;2.災害的預報和預防是一個重大課題,需要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者共同努力、集智攻關;3.我國的許多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許多工程技術需要更適合國情的標準,項目建設的質量必須提高,監(jiān)管體系需要完善;4.災后重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作好規(guī)劃論證,科學地組織實施。
 
創(chuàng)新工程技術任重道遠
 
上述掛一漏萬的回顧,遠不能窮盡2008年工程技術各領域的巨大成就。同時,這一年的實踐也使我們對問題和使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抬望眼,工程科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確實任重而道遠。
 
1.在走向現代化的征途上,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國的工程技術也具有這個初級階段的特征。一方面,我國工程科技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機遇期,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大大增強,出現了一批創(chuàng)新的成果,并推進了其應用和市場化;另一方面,工程科技的規(guī)模大、項目多,但總體水平偏低、原始創(chuàng)新偏少、核心競爭力不強。近年來,我國科技論文和專利的數量明顯增加,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但論文和專利的經濟、社會效益卻與其數量不相稱。離“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我們需要長期努力奮斗,把創(chuàng)新進行到底。
 
2.學、研與產的有機結合,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企業(yè)市場的有機結合仍有待加強。我國已出現了一些把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占領市場結合得很好的科技型企業(yè)。以星光中國芯工程為例,從多媒體芯片到視頻監(jiān)控,選擇有價值的前沿技術強化研發(fā),以核心優(yōu)勢攻占市場。10年來,突破八大核心技術,申請1500多項國內外專利,“星光”系列和“星光移動”系列全球銷量分別突破1億枚,可稱學、研、產結合的典型。但我國仍有許多研究成果與企業(yè)掛不上鉤,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有的企業(yè)只要“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的技術,不肯為中試付出,更說不上“風險投資”的眼光。這里既有觀念上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上的原因。前面提到的,對風能和光伏發(fā)電需要進行有序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引導,就包括解決好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企業(yè)市場有機結合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前景光明的領域,在自主創(chuàng)新的堅實基礎上健康發(fā)展。
 
3.工程技術是硬碰硬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隊伍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在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座談會上,許多資深專家強調,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誠信人才。在一批杰出人才成長的同時,“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相當深地影響到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員,弄虛作假者不少”。在各種評估、評審和評獎的過程中,所謂的“包裝”、“運作”,已不僅掛在口頭上,而且落在行動中,并時常奏效,使之成了有傳染力的瘟疫??萍碱I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誠信第一,科技群體要成為不正之風的過濾器。為此,既要加強自律和教育,也須改進評價機制和管理體制。工程技術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是國家富強的支柱,在這個核心和支柱里是不允許摻豆腐渣的。
 
展望新的一年和更遠的未來,在充分意識到可能的風險和憂患的同時,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中國的工程科技必將取得更加豐碩的創(chuàng)新成果,為國家和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科學時報》 (2009-1-9 A1 要聞)
版權所有:中國工程院
網站標識碼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冰窖口胡同2號
郵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郵編:100088
電話:8610-59300000
傳真:8610-59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