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中國工程院醫(yī)療保健系列第23場報告會在316會議室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作了題為《出血與血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報告,樊代明副院長主持報告會。王玉普副書記和部分院士、陪同、院機關工作人員及致公黨中央、海軍干休所、德勝街道辦事處的干部職工等近80人出席報告會。
阮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與出血有關的基本知識。他指出,血液學研究是從事造血和淋巴系統(tǒng)疾病以及血液與血管壁相互作用異常性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研究。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獲得性原因,導致患者初期止血、凝血及纖維蛋白溶解等機制的缺陷或異常而引起的一組以自發(fā)性出血或輕度損傷后過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為特征的疾病,約占血液病的30%。人體正常的止血機制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漿凝血因子等共同參與的一個復雜、連續(xù)的過程。當血小板的數(shù)量與質量出現(xiàn)異常時,就會引起出血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就是血小板異常的一種。他介紹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研究進展。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血栓與止血學組先后于2006、2009年組織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治專家共識會議,形成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診斷標準、治療原則、特殊實驗室檢查等,即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并不斷進行修訂,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后,阮院士重點介紹了血栓性疾病的知識。血栓形成是血液成分在人體局部血管內的異常凝集,可發(fā)生在動脈,也可發(fā)生在靜脈。動脈粥樣血栓形成可導致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腦卒中,是全世界的主導死因。阮院士詳細分析了動脈粥樣血栓的形成過程,介紹了相關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靜脈血栓栓塞癥包括深靜脈血栓癥和肺血栓,是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纖溶蛋白等的遺傳性分子缺陷或存在獲得性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從而引發(fā)靜脈系統(tǒng)血栓栓塞性疾病。 阮院士結合病例為大家介紹這類疾病的實驗診斷和治療方案。
最后,阮院士為大家介紹了血栓性疾病的預防方法。他指出,為減少血栓引起的心血管事件,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適當?shù)倪\動、低鹽低脂飲食等),要終生治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如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等。他建議大家一要控制血壓,可以減少心肌梗死、腦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險;二要控制血脂、血糖,使其指標在安全值以內;三要進行適量運動;四要注意足部護理,“病在腿上, 險在心上”,長途旅行注意穿防血栓彈力襪。他呼吁,加強多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樊院長在總結時,將報告內容形象地總結為“出、凝、平”三個字,并以河流決口發(fā)生澇災、堵住決口救災到最后平息水患,形容了人體血管發(fā)生的出血、血栓及治愈的過程。
現(xiàn)場聽眾就血栓疾病治療、出血病預防、用藥注意事項等提出問題,阮院士和樊院長進行了詳細解答。
(常軍乾 吳曉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