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李蕓 韓揚眉????2024-04-19 19:30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李蕓 韓揚眉
????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北京首都機場T2號航站樓、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1994年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公眾熟知的建筑師這一重身份上,馬國馨交出的成績單閃閃發(fā)亮。
82歲的馬國馨在展板前擺出40歲在丹下事務所研修時的同一拍照姿勢。
????但很少有人知道,馬國馨還有另一重“隱藏身份”——筆耕不輟的“作家”。82歲的他迄今寫作了數百萬字,編撰出版了36本書。
????在這張成績單上,不僅有建筑學專業(yè)書籍《丹下健三》《日本建筑論稿》《體育建筑論稿:從亞運到奧運》《建筑求索論稿》《環(huán)境城市論稿》,有攝影集《清華學人剪影》、習詩集《學步余稿》《學步續(xù)稿》,還有回憶故人往事的《難忘清華》《東瀛札記》《禮士路札記》《南禮士路62號——半個世紀建院情》等。
馬國馨部分著作封面。
????前不久,由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等策劃的“馬國馨:設計生涯建筑文化圖書展”在天津大學舉辦。參觀者甚至包括老朋友,都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原來他有如此豐富的著述。更讓人感嘆的是,馬國馨是在60歲淡出一線后才“轉換賽道”、進入寫作“爆發(fā)期”的。
????看完展覽,馬國馨的一位老朋友頗為感慨,她說自己剛退休,前不久90歲的老父親去世了,“很悲觀,不知道還能干什么”,但現在“感覺自己還能干很多事,因為60歲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南禮士路62號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院),是馬國馨建筑設計生涯的起點。第一次走進馬國馨辦公室的人,即使對“馬院士的辦公室像倉庫”早有耳聞,也不免因眼前的情形怔住——辦公桌上的文件、書籍、卡片堆積成小山,三面墻的書架被塞得滿滿當當,沙發(fā)上、地上目之所及全是書。
????當然,也正是身處其中,才會恍然大悟,這正是那數百萬字、36本書背后的支撐。盡管亂,無論聊到哪兒,馬國馨總能迅速地從這間“資料庫”里將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記錄的大事記本、半個世紀前建筑界前輩的來信、40多年前在日本訪學時拍攝的照片等一一找出來。
????聽馬國馨講故事,會發(fā)現這位見證過歷史的老人年輕得很,充滿活力,更有著如今年輕人最為羨慕的“松弛感”。
????他幽默有趣,愛笑更會說笑,時不時拋出一句民間俗語或是一件逸聞趣事,讓人不禁捧腹。
????他興趣廣泛,篆刻、攝影、寫打油詩、吹薩克斯樣樣都嘗試,對于愛好,他不追求專業(yè),他說,“游戲心態(tài),沒戲就撤”。
????他真實坦誠,書中不僅記錄自己設計地標性建筑的往事,還寫了諸多未中標的項目。他提及亞運會主會場出彩的設計“被砍掉”,心中極為不平,甚至想要 “拍桌子”;也提及2008年奧運會主會場沒交給中國人來做,至今耿耿于懷。
????說到寫書、出書,馬國馨爽朗一笑:“沒多少人看,我知道,我也上圖書網站看銷量。所以特別感激《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主編金磊、天津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韓振平多年幫助我出書,我的書不掙錢。”
????但銷量并不影響馬國馨寫書的熱情。近期,馬國馨正快馬加鞭整理他與許多中國一代、二代建筑設計師的來往書信、照片等。即便是凌晨一兩點,只要想起什么就往書房鉆。
????“人的生命長度可以有三種理解,第一是自然壽命,第二是活在他人的回憶里,第三是活在書中。”馬國馨說,“書比人長壽,費正清給趙家璧書信中的這句話鼓舞了我,我還會繼續(xù)寫下去。如果我的書能給讀者一點啟發(fā),我就心滿意足了?!?/p>
????書比人長壽
????《中國科學報》:您在35年出版了36本書,其中大部分是在60歲之后寫的,為什么在60歲后“轉換賽道”寫書呢?
????馬國馨:首先要說清楚,36本書包括了我參與編輯的書,實際上我寫了29本?;\統地說,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美國學者費正清給中國著名編輯家趙家璧的書信中說,書比人長壽。我覺得很有道理,當一個人去世,最終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是他的著作和思想。所以我現在自己寫書,也經常勸人寫書,咱立功立德做不了,起碼算是一家之言。這是其一。
????其二,清華大學蔣南翔校長說,我們年輕時不斷耕耘,60歲以后是收獲的時候。我的老師、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也說過同樣的話,我們的成果大多是60歲以后出來的。過去幾十年,我設計了很多項目,記錄了不少文字、圖片,積累了一些經驗,是應該靜下心來總結梳理了。
????其三,建筑設計是一個集體創(chuàng)作,60歲以后應該把更多的工作機會讓給年輕同志,讓他們去展現、去獨當一面。當然我還有點私心,我想留下獨屬于自己的東西。建筑設計的最后成果可能歸功于領頭者,但大家的成果我不好意思全歸在自己身上。而寫書不一樣,是個人行為,著作權是自己的,所以我寫得很起勁。
馬國馨篆刻圖章。
????《中國科學報》:從您的回憶錄中看出您很愛書,不僅寫書,還愛看書,甚至抄書,您還給夫人抄過毛衣織法和菜譜。
????馬國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相信這一條。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在系圖書館看書也沒什么目的,看到有趣的就抄在小本上,記得光是各種小汽車的造型我就抄了一本。
????畢業(yè)分到北京院趕上“文革”,從1967年1月起,我被安排每天晚上在院里巡邏值班,白天休息,沒有正經的設計任務??晌乙惨尹c兒事情干,就買了不少魯迅著作的單行本,價格非常便宜,但是文章沒有注釋,注釋只在《魯迅全集》上。于是我借來《魯迅全集》,把注釋逐條抄在單行本上,字非常小,費了不少時間。
????我手抄了一本《四書》,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正文和注釋都用小字抄出,那時我擔心這種好書永遠見不著了,就想手抄一本留著。
????我還手繪過厚厚的一本中國傳統窗格和花紋圖集,包括冰裂紋、方勝紋、步步錦、萬字紋、龜背錦以及門窗格中的斜欞、直欞、三交六椀菱花等。
????結婚以后,有同事拿來一本香港地區(qū)出版的《毛線棒針花樣大全》,里面介紹了各種毛衣花樣的織法和鉤針的要領,附有詳細的圖解。我把其中的花紋和針法全部用透明紙描下來,貼成了一大本。另外,我還抄了不少菜譜和偏方,也是消磨時間。
????1981年,我被派去日本研修。日本的書五花八門,我休息日每次去圖書館都從早上10點看到下午4點多,兩年里,做了1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每次都有所收獲。當時我還在新橋車站的地下過道里看到一個無人售書的長廊,擺的全是二手書,大多是袖珍本口袋書,我在這里買了一批書,井上清的《日本的歷史》、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柴田德衛(wèi)的《回顧世界的城市》等,這些書在我后來回國撰寫博士論文時發(fā)揮了不少作用。
????設計生涯中“高光時刻”
1977年,馬國馨在毛主席紀念堂前。
????《中國科學報》:您曾參與毛主席紀念堂的設計,在《南禮士路的回憶——我的設計生涯》一書中,看到當時您寫了非常詳細的日記,請您分享一下這段特殊的經歷。
????馬國馨:當時毛主席紀念堂是保密工程,我們1976年11月16日搬到工地現場,我從17日開始用保密筆記本,最后都上交了。書中收錄的是1976年9月9日至11月16日的工作記錄,是我作為基層設計人員的記錄和觀察。
????1976年9月9日,我正在前三門工地工作,下午聽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10日晚,我被北京院召回參加方案前期準備和試做。14日,全國各省份設計人員會集于前門飯店后,紀念堂方案設計工作正式開始。
????當年參加設計的有很多建筑大家,楊廷寶、陳植、洪青、戴念慈、吳良鏞等,其中不少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建筑界前輩。據統計,紀念堂方案前后共做過近600個。在選址上,設想過在香山、玉泉山、天安門等地,最后選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南,總體方案要求“建筑堅固適用,莊嚴肅穆、美觀大方,有中國自己的風格,方便群眾瞻仰,利于遺體保護”。整個方案的設計過程經過了六個階段,經過反復討論和比較才選定。
????我主要負責平、剖面等基本圖紙的繪制。圖紙完成后,我們轉到現場配合施工。
????紀念堂的設計和建設,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心血,大家日夜奮戰(zhàn)留下了難忘的記憶。35年后,紀念堂為籌備毛主席誕辰120周年而綠化改造,邀請我開會,再次造訪,感慨萬千。
????《中國科學報》:記日記的習慣您一直都有嗎?都是什么時候記錄?
????馬國馨:每天吃過早飯后,我會回顧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并記錄下來。我不僅記日記,還做大事年表,每年年末我會根據日記按月份將重要的事情列出一兩頁紙,包括我參加過的重要會議、設計過的項目等。1966年我參加工作后,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中國科學報》:1990年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由您主持設計的,這一體育設施得到了時任國家領導人“我看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赡苓€圓得更好一點”的評價,請您談談這個項目。
????馬國馨:1983年我從日本回國,領導已得到申辦1990年亞運會的消息,便讓我做一些前期準備工作。1983年到1990年,這8年時間我都奉獻給了亞運會。
????起初,主體育中心是否新建,以及建在哪里是主要問題,原因是資金緊張,最終確定主會場仍利用原有的工人體育場,在新建的北郊體育中心僅設一個可容納2萬人的體育場。后來包括亞運村等在內的設計方案也經過了反復報送和討論,原因同樣是資金緊張。在做了一系列可行性研究等準備后,1986年2月,北京院亞運會工程設計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我負責總體設計。
????總的來說,還是有突破。我們采用了圍繞中心半月形水面呈弧線向中心布置的格局,專家們認為“構思新穎,功能合理,在設計思想上有較大突破”?,F在這種較為自由的布置手法已司空見慣,但當時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環(huán)境設計,包括綠化設計、景觀設計、無障礙設計等,我在國外研修時收集了不少資料,設計時有意識地想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時代特點、有個性、有特色的環(huán)境,亞運會的雕塑創(chuàng)作成為北京市城雕歷史的重要成果。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當時資金等缺乏,當初“以館養(yǎng)館”的設想沒有實現。
馬國馨的毛主席紀念堂試做方案圖。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供圖
????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
????《中國科學報》:您做了很多有“顯示度”的項目,但您的第一個項目是自行車棚和公廁,這給您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馬國馨:我做的第一個項目不是自行車棚和公廁,是公路。清華的畢業(yè)設計講究“真刀真槍”。1964年,我們去四川綿陽的山里進行三線建設,做公路設計完全從零開始。我邊看邊學,一點點找資料,最后獨立完成了設計任務。
????第一個工程做測繪、畫地形圖與在學校學的沒有一點關系,但工作需要。這說明什么,在學校的幾年只是打基礎,并非所有的都學會了,進入社會后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還要不斷學習、適應。
????我1966年到北京院,因為特殊時期,3年后才接手第一個工程,設計人民日報社宿舍的自行車棚和公廁,面積是87平方米,公廁是男女各一個坑位,我真的是全力以赴。
????只有把上級交辦的每一個小活干好了,才能取得上級、同事和業(yè)主的信任,才能形成默契的團隊,往后才有可能設計難度更高、規(guī)模更大的工程,這是我的心得。
????《中國科學報》:在眾多設計當中,您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馬國馨:建筑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你問哪個活兒好,我覺得哪個活兒都不好。
????建筑師的成長道路,就是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的過程。在每一次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首先要有理想、“胡思亂想”,才能創(chuàng)造出東西。隨著工程的推進,具體操作還是要面對現實,比如是否符合國情、經濟,符合城市環(huán)境、業(yè)主的要求。有時很無奈,但這些“現實”會成為你的閱歷。
????比如奧體中心設計,由于資金緊張,在場館建設的規(guī)模、建筑標準、材料和設備使用等方面都控制得很嚴。越到最后資金控制得越嚴,由于比賽設施主體結構早已完成,總圖中的一些設想只能“胎死腹中”。我們費了好大勁兒完成的“最出彩”的設計無法付諸實踐,內心不平可想而知。當時的總指揮安慰我,“設計已經實現了百分之七八十,也應該滿意了”。
????“別說一致同意就行”
????《中國科學報》:您寫過很多建筑評論,為什么書中還收錄一些建筑評審意見,比如對“鳥巢”、國家大劇院等設計的不同意見?
????馬國馨:這也是一種負責任記錄歷史的態(tài)度。
????2008年奧運會的主會場設計,我至今都覺得遺憾——主會場不是中國人獨立設計的。當時“鳥巢”設計者是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我認為不能只看名氣,關鍵看活兒好不好。
????另外,奧運場館的建設對于建筑設計和施工行業(yè)來說,是一個展現和提高水準的極好機會,奧運舉辦國都是利用這一機會展示本國在建筑設計上的水準,我們卻錯過了這大好機遇。從建筑設計本身來說,當時中國建筑師提出的方案也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我們完全有這個能力。2022年冬奧會所有的設計和施工都是中國人自己做的,都挺好的。
????在評審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時,我有不同意見,寫過文字報告。央視新臺址可行性研究,請了7位建筑專家,6位同意,我不同意并寫了文字報告,我說匯報時,你們別說一致同意就行。
????《中國科學報》:但是這些方案最后還是付諸實施了,您怎么看?
????馬國馨:我覺得還是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是一孔之見。上述談到的是重大工程,影響太大。那時社會發(fā)展處在轉型期,建筑界出現了價值觀混亂的現象,一些建筑沒有遵循符合國情的、最基本的“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
????意見沒有被采納,我認為很正常,因為決策者掌握了更宏觀的信息,我不見得掌握了真理,只是從技術等局部出發(fā),所以意見僅供參考。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中國科學報》:除了專業(yè)書,您還寫了《難忘清華》《禮士路札記》等,書中很多關于同學、同事、同行業(yè)的人物小傳,為什么喜歡寫這個類型的文章?
????馬國馨:我的出發(fā)點是希望為我接觸過的人物留下一份記錄。比如張镈先生,他曾是北京院的總建筑師,為首都留下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友誼賓館等經典作品,可我發(fā)現“人走茶涼”,隨著時間流逝,記得他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我寫了一篇《長留念記在人間》的回憶文章,也是做一點小事。
????我受到清華老校友、攝影家張祖道作品的啟發(fā),還出了幾本人物攝影集。自這幾本攝影小冊子出版以來,其中收錄的人物已先后有170人去世,這說明留存各種人物形象的必要性。
????我正在整理與中國一些一代、二代建筑設計師的來往書信、照片等,這也是歷史的一個側面。有時想起一點有價值的東西,即便是凌晨一兩點,我都按捺不住往書房里鉆。
????除了從個人情感角度出發(fā),從宏觀的歷史角度看,我認為每一個人物都應該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痕跡,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過去我們梳理歷史,可能重在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現在開始做單位的歷史、集體的歷史,如果加上家族的歷史、個人的歷史,就更為完整、形成閉環(huán)。
????《中國科學報》:您凌晨一兩點還能工作,難怪很多年輕人羨慕您的工作勁頭和狀態(tài)!
????馬國馨:蔣南翔提出“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我完成了這個目標。這與大學時的鍛煉分不開,跑步、杠鈴、雙杠我都練過。工作以后就是“吃老本”,現在老本也快“吃完了”,各種病來了,我戲稱自己“四高山人”。尤其現在我又有帕金森病,寫字很困難,不過有年輕人教會了我“語音轉文字”。
????過了70歲就是添病的時候,醫(yī)療專家主張“帶病生活”,我對此并沒有太多驚恐,這是自然規(guī)律,只是感覺生活和工作有點不便。季羨林在文章中說,北大教授是按年齡順序排隊邁向八寶山的,我就記住他說的一條,決不搶先加塞兒!
????《中國科學報》 (2024-04-19 第4版 文化)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F-5bOL50bJyqD15qMv7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