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兆熙 來源:科學時報 發(fā)布時間:2009-12-21 21:9:46
12月12日,雖然天氣略顯寒冷,但在天津大學卻刮起了一陣“思考熱潮”。在當日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論壇”上,天大師生與王靜康院士等四位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在寒冷的冬日掀起了一陣“思考熱潮”。
“金牌”科學家講授學科前沿
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論壇是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主辦的重要學術活動,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該論壇每年在一個城市舉辦,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及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進行學術報告,介紹科技前沿探索和基金會的相關工作。此次高峰論壇由何梁何利基金會和天津市科委主辦,主題為“科學前沿探索與產(chǎn)業(yè)高端創(chuàng)新——結晶化學·熱核聚變·AVS標準”。
此次在天津大學舉辦的論壇可謂盛況空前。主講人包括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秘書長、著名知識產(chǎn)權專家段瑞春,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委員、著名智能計算機專家高文,何梁何利基金2008年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化學工程專家王靜康,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熱核聚變專家萬元熙。
四位“金牌”科學家為聽眾們帶來了“晶體工程研究發(fā)展前沿”、“聚變能源和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視頻編碼技術的演進及其AVS標準”和“‘光榮與責任’何梁何利基金會使命”等高端前沿報告。天津大學對此次論壇也高度重視,并將其列入品牌活動“北洋大講堂”,吸引了數(shù)百名聽眾到場聆聽大師的聲音。
校長現(xiàn)場提出問題
雖然研究領域不同,但相關學科最前沿的交流給在現(xiàn)場聆聽的大學生們以巨大的思想沖擊。四位科學家的講解在不同領域給予了他們思考的空間。在每一位科學家演講過后,聽眾們都會爭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萬元熙院士的報告結束后,高高舉起手臂準備提問的人群中,除了許多大學生,還有一個身份略顯特殊的人物——天津大學校長龔克。
“我有一個問題,在您報告時沒有完全聽懂。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原料是如何源源不斷地注入的?”龔克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萬元熙院士細致解答龔克的問題之后,還表示:“目前ITER正在招聘,希望天大的學生趕快加入進來。但可惜的是,目前來自中國的雇員只占其中的5.6%。我們吃虧在英文的能力、吃虧在不提問題的習慣。我們應該有表明自己這樣或那樣的看法的勇氣?!?/div>
龔克此番提問可謂“以身作則”。而在報告會開始前,他曾表示,作為一個天大人,一定要“抱定天大的志向、胸懷天大的氣魄、承擔天大的責任、成就天大的事業(yè)”。這就需要時刻抱定“天大的好奇心”,在頭腦中一直畫著“天大的問號”。他希望同學們在聆聽報告時,能夠對科學家們提出“尖銳”的問題,進行很好的交流。
進軍科學前沿 無畏追求科學真理
在報告中,段瑞春教授介紹了何梁何利基金的發(fā)展歷程。他介紹說,何梁何利基金是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由香港著名實業(yè)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各捐資1億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冊成立的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該基金通過對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進一步在全社會倡導尊重知識、重視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加速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
何梁何利基金每年評獎一次,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每人獎金100萬港元,用于獎勵長期致力于推動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卓著,并取得國際高水平科技成就者;設“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每人獎金20萬港元,用于獎勵在自然科學的某一領域取得重大發(fā)明、發(fā)現(xiàn)和科技成果者。目前已舉行了十五屆。截至目前,天津市共有1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段瑞春還對廣大獲獎者、科學家及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大學生們提出希望:“進軍科學前沿,無畏追求科學真理,破解和回答當代未知的科學難題。弘揚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科學力量,攀登更高的高峰,為祖國為人類創(chuàng)造財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