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25日,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東南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土木工程安全與防災學術論壇”在南京舉行。周福霖、張廣軍、陳厚群、王景全、崔俊芝、江歡成、謝禮立、張超然、鄭皆連、馬洪琪、楊秀敏、陳政清、楊永斌、鄭健龍、杜彥良、繆昌文、張建云、王建國、王超等19位院士,以及來自國內高校、研究院所、企業(yè)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計500余人參加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繆昌文院士主持,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主任周福霖院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世杰先生分別致辭。周福霖院士在致辭中指出:土木工程是人類發(fā)展歷史上最古老、可持續(xù)、可創(chuàng)新的工程,涵蓋了“衣食住行”中的兩個要素——“住”與“行”。Civil的原意是文明,說明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依靠。但是,土木工程領域的安全事故也是導致重大災害的禍首,地震中人員傷亡的90%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2016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52.1萬間房屋倒塌,334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近1.9億人次受災影響,直接經濟損失5032.9億元。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土木工程安全與防災方面的研究,多次組織相關的咨詢研究與學術活動,此次召開的“土木工程安全與防災學術論壇”已經是第五屆,希望能更好地推進土木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積極的貢獻。
開幕式后,楊秀敏院士做了《常規(guī)制導武器的毀傷極限》的報告,分別從制導常規(guī)武器的作戰(zhàn)特征、制導常規(guī)彈藥的侵爆威力和超高速動能彈的破壞機理等方面進行探討。周福霖院士做了《終止我國城鄉(xiāng)地震災難的技術選擇——隔震、消能減振與結構控制體系》的報告,指出我國的地震特點和防震新要求,回顧了隔震技術的發(fā)展和地震考驗,系統(tǒng)介紹了隔震技術、減震技術和控制技術的應用情況,最后進行了隔震技術的對比并提出未來發(fā)展選擇。楊永斌院士做了《地下長隧道受移動載重的2D和2.5D響應之比較》的報告。
兩天的論壇里,還有39位千人、長江學者、國家杰青或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等知名專家圍繞土木工程中結構、防災、材料、橋梁、隧道、交通、建筑等方面做了報告。報告內容豐富新穎,學術價值突出。
“土木工程安全與防災學術論壇”是2009年由楊秀敏院士和今年初剛剛去世的呂志濤院士發(fā)起的學術高峰論壇,分別于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在南京舉辦四屆,每屆均有十余位院士、數百人聽眾參加,現已成為行業(yè)內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活動。
(供稿:邢慧嫻、唐海英;照片由東南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