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袁于飛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09月13日 01版)
吳明珠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wù)?!?/strong>
——吳明珠
“瓜……瓜該授粉了”。
一位91歲的老太太,出門前突然嘟囔道。因患阿爾茲海默癥,老人已經(jīng)認不出人了,但有關(guān)瓜的記憶依然還在。
這位老人,就是開創(chuàng)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種事業(y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
最近,“中國人能吃上這么甜的瓜離不開這位奶奶”的話題登上熱搜榜第一,全網(wǎng)閱讀量超7.3億次。網(wǎng)民留言向她致敬:今天中國的瓜果這么甜,是因為當年有人幫我們吃了苦!吳明珠用一生踐行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入黨初心。
時間回到1953年的五一勞動節(jié),在重慶西南農(nóng)學院的學校大禮堂,一位圓臉、大眼睛的武漢姑娘舉起右拳,面向全校師生宣誓,因為大學期間各方面表現(xiàn)出色,吳明珠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西南農(nóng)學院第一批入黨的學生黨員。她在《我的追求》一書中寫道,這一天讓她終生難忘。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吳明珠剪掉長發(fā),和男生一起跳進試驗田里播種、施肥。她在日記里寫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wù)?!?/p>
吳明珠的同學里,還有后來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而她被稱為“中國甜瓜女王”。從25歲開始,她就扎根新疆吐魯番,尋找和培育中國的甜瓜。
吐魯番有“火洲”之稱,夏季氣溫超40攝氏度是常有的事。她在那里習慣了吃馕,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帶著水和馕,頂著風沙烈日,吳明珠走遍了當?shù)?00多個生產(chǎn)隊,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資源檔案。
聽說底坎兒鄉(xiāng)有一種品質(zhì)很好的瓜,吳明珠和同事穿過戈壁去尋找。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再走,他們就借燒窯人的氈毯,睡在廢棄的窯洞邊。
1962年年底,吳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魯番當?shù)厮械奶鸸掀贩N都收集全了,從中系統(tǒng)選育出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品種,幫當?shù)毓限r(nóng)技術(shù)種瓜。
但當?shù)剞r(nóng)民習慣了民間栽培方法,對吳明珠口中的現(xiàn)代科技種瓜并不看好。吳明珠就在當?shù)胤N瓜能手摩沙老爹的地對面開出了3畝荒地種甜瓜,兩人打起擂臺。
秋季到來,吳明珠種的瓜又大又甜,瓜田被前來看瓜的老鄉(xiāng)踩出一條小徑。從此,科學技術(shù)在新疆的瓜田里落地開花結(jié)果。她培育的甜瓜有早、中、晚熟系列品種,種植面積曾覆蓋新疆主要商品瓜產(chǎn)區(qū)的80%,在吐魯番、鄯善縣等地涌現(xiàn)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直到2017年,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戀戀不舍地放下工作。60多年來,吳明珠培育了30多個品種,把瓜的甘甜獻給了人民,將中國特色的甜瓜系列和完整的育種創(chuàng)新體系推向世界,她被譽為“吐魯番盆地的一顆明珠”。
女兒楊夏說:“這就是我的母親,她是那一代無怨無悔為祖國奉獻一生的赴疆青年的縮影?!?/p>
(本報記者 袁于飛)
原文: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13/nw.D110000gmrb_20210913_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