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時間:2014-05-29 07:54
不知從啥時開始,“食物”和“致癌”兩個詞被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食物”和“致癌”兩個關鍵詞,電腦屏幕上就會彈出成千上萬個關于食物致癌的頁面,可樂、方便面,甚至牛奶、豆?jié){,這些大家常吃的食物都被冠以“致癌”之名。對此,《生命時報》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總結最易被大家誤解的幾種致癌食物,并請他一一解讀。
牛奶
牛奶致癌的說法一直頗為流傳,其中一個說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細胞生長與繁殖,引發(fā)癌癥。陳君石指出,IGF—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對人體血糖控制、生長發(fā)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體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約2.45納克/毫升,遠低于人體內的量。目前科學界評估認為,IGF—1并不致癌。還有說法稱,牛奶中的酪蛋白會致癌。它最早來源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大鼠被喂食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的同時,分別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結果顯示酪蛋白相對更易促進黃曲霉毒素誘發(fā)癌癥。陳君石表示,黃曲霉毒素本來就是致癌物質,沒有它,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fā)生癌癥。所以,不能用這個動物實驗來類推奶類的致癌效果。事實上,牛奶中富含鈣質,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喝有利于補鈣。
隔夜菜
隔夜菜致癌說法的支持者認為,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陳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種類的不同,在保存不當、存放時間過長的情況下確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不過,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與人體攝入的其他食品、藥品、殘留農藥中的次級胺反應形成致癌物——亞硝胺。同時,是否致癌還要看有多大劑量。實驗表明,隔夜菜雖然亞硝酸鹽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對人體健康并不會構成實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