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wǎng)-科技日報 作者:瞿劍 2015年10月23日
原標題:油氣勘探工程技術呈現(xiàn)八大轉變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總地質(zhì)師馬永生10月20日表示,近年來油氣勘探工程技術的進步,開闊了勘探視野,促進了勘探思維大轉變,油氣勘探呈現(xiàn)出八大轉變:從儲油氣層到生油氣層,從局部圈閉到大面積、全盆地,從構造、巖性油氣藏到常規(guī)、非常規(guī)油氣聚集,從高點找油氣到下凹(洼)勘探,從優(yōu)質(zhì)儲層到多類型儲層,從中、深層目標到中、深層、超深層目標,從高、中品位油氣資源到高、中、低品位油氣資源,從灘淺海、中深水域到淺海、中深水域乃至深海等。他是在此間召開的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會議上作此番表述的。
馬永生介紹,與八大轉變相應,中國石化“十三五”期間油氣勘探方向集中在以下七大領域:隱蔽及復雜斷塊、碳酸巖鹽巖、大面積致密巖性、山前構造帶、火成巖、海域、非常規(guī)資源,其中,前三個為持續(xù)增儲領域,后四個為勘探突破與接替領域;需在物探、井筒、測錄井等技術方面進行一系列重點攻關。
他以中國石化“十二五”獲得重要突破的海相領域為例說,海相領域“十三五”期間具備年均新增石油儲量3000—5000萬噸、天然氣500—1000億方的潛力。但也存在勘探層系均為深層、超深層,目標識別難,高溫、高壓對鉆井、測井裝備要求高,勘探成本高,周期長等難點,需在復雜地區(qū)超深層碳酸鹽巖三維地震采集、處理解釋技術,超深層定向井、水平井優(yōu)快鉆井技術,高溫、高壓、易漏、易竄地層高效固井技術,高溫、高壓條件下測井、測試技術及高溫、高壓條件下儲層酸化改造技術等方面深入攻關。
會上還發(fā)布了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領域近年來最具代表性和先進性的六大集成配套技術:頁巖氣勘探開發(fā)工程集成配套技術、高酸性油氣藏勘探開發(fā)工程集成配套技術、深層油氣藏勘探開發(fā)工程配套技術、致密油氣藏勘探開發(fā)工程集成配套技術、灘淺海油氣藏勘探開發(fā)工程集成配套技術和煤層氣開發(fā)工程集成配套技術。它們已為中國50億方頁巖氣產(chǎn)能建設、120億方高酸性氣田成功投產(chǎn)、300萬噸灘淺海油氣田建設等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