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張璐
上個世紀60年代,他將非線性動力學引入了中國;年過五旬,他解決了國際非線性振動界長期存在的難題;上個世紀末,他主持了中國一般力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旋轉非線性動力學問題”;近幾年,已入耄耋之年的他承擔了航空發(fā)動機“973”課題和兩機專項任務,取得了重要進展,推動了我國航空發(fā)動機轉子動力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他是中國著名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陳予恕院士。在昨天召開的2017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87歲的陳予恕院士獲得2017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
陳予恕的研究重點,是非線性動力學里的非線性振動學科。這些在普通人眼里非常陌生的術語,在陳予恕眼中存在于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比如,高鐵的設計時速要想再提高,它遇到的問題就屬于非線性動力學范疇了。特高壓輸電線的“舞動”也得靠非線性振動理論來解決。“我們坐公共汽車、坐火車,不是都能感覺到振動嗎?振動大了不安全,噪聲大了既影響身體又影響環(huán)境,如何減小振動,讓機械運行得經濟、可靠、平穩(wěn)、舒適,這就是非線性振動理論存在的意義?!?nbsp;陳予恕告訴記者。
1959年,在天津大學擔任助教的陳予恕被派往前蘇聯(lián)學習。四年后,他將非線性動力學引入了中國。他的畢業(yè)論文發(fā)表在當年的《力學學報》上,是我國非線性振動領域的第一篇論文。上個世紀80年代初,陳予恕將新的非線性分岔和混沌理論引入振動研究領域,并創(chuàng)建了非線性振動系統(tǒng)求周期分岔解的C-L方法,解決了國際非線性振動界長期存在的難題。這個理論和全面看問題的分析方法為解決工程中的疑難振動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將我國非線性振動研究推進到分岔和混沌的研究階段,也在實踐應用上實現了更大的突破。
理論的突破在實際中解決了我國重大工程技術中的振動問題。1995年至2001年,陳予恕主持了中國一般力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旋轉非線性動力學問題”。基于C-L方法,針對大型旋轉機械的典型振動故障,陳予恕提出了五項重大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天津等七省市11個發(fā)電廠20多臺機組久治不愈的振動故障問題,取得了4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翱萍佳芯烤褪且諊抑卮髴?zhàn)略需求,瞄準國際科技發(fā)展前沿,不斷創(chuàng)新?!标愑杷≌f。
由于發(fā)達國家設置技術壁壘,我國能夠購進的航空發(fā)動機數量非常有限,一旦出現振動問題,只能自主修理。同樣是因為技術差距,航空發(fā)動機還不能實現局部修理,每次出現問題,都要整機拆開重裝,測試振動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就再拆再裝。于是,年過八旬的陳予恕又將他的目光從地面轉向了航空。2015年,他組織參與了國家“973計劃”,帶領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兩組梯隊,共同研究航空發(fā)動機運行安全基礎問題,承擔了航空發(fā)動機非線性振動故障機理的診斷和控制研究。陳予恕說:“非線性技術發(fā)展了,問題解決了,將解決我國很多領域‘卡脖子’的問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天津大學,陳予恕從教60年,一生帶出了120多位研究生、近百位博士生,他帶出的本科生更是難以計數。在這些學生中,已經有5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了鼓勵更多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投身到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2011年3月,80歲高齡的陳予恕個人出資40萬元,并籌資40萬元,設立了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第一個個人獎學金──陳予恕獎學金。7年來,共有55名優(yōu)秀學生獲獎。盡管已經87歲高齡,但科研和教學仍然是陳予恕院士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說:“我將繼續(xù)努力,一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