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一個普通住宅小區(qū)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輪椅上,戴銀色鏡框眼鏡,腳踩普通圓頭黑布鞋,語帶潮汕鄉(xiāng)音。他便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彭士祿。
在彭士祿家中的寫字臺上,擺放著“三寶”: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處女航的紀念磁盤;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一頭“墾荒?!钡奶沾伤芟?。彭士祿的夫人馬淑英說,他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薄?/P>
1958年,彭士祿結束在莫斯科核動力專業(yè)的學習生涯回國。從此,他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yè)分不開了。談到工作,彭士祿卻很謙虛地說,“我一生做了兩件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
這兩件事,彭士祿的表現(xiàn)都“牛氣”十足。
在核潛艇研制項目中,彭士祿得了一外號:“彭大膽”。因為他常敢于拍板。他對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后,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P>
彭士祿還是將招投標制度引入核電工程的第一人。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yè)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籌建工作。項目建設中,彭士祿堅持實行董事會制度。當時我國還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公司法》還未出臺,他說服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和上海市一起投資,后來,中國核工業(yè)總公司、華東電力公司與這三省一市共同出資,成立了核電秦山聯(lián)營有限公司。當時雖遇到很大阻力,但因彭士祿的堅持,最后秦山二期的設備訂貨、設計工程全部招投標。
退休后,以酒會友成為彭士祿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彭士祿吃飯,席間酒必不可少。雖然愛喝酒,但彭士祿從不誤事。黃士鑒回憶說,他之前的習慣,是中午和晚上都要喝酒。有一次,核動力院請彭院士回去講課,下午講課時他感覺有點困。從那以后,他中午就再也不喝酒了。
彭士祿和夫人馬淑英相濡以沫。如今,回憶兩人相識的情景,老人嘴角仍然漾起微笑。1953年,作為喀山化工機械學院學生會干部的彭士祿,接待了一批到蘇聯(lián)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馬淑英就在其中。他親切稱呼她為“瑪莎”,開始主動向這位小他9歲的學妹進攻。1958年6月回國后,他們喜結連理。
“小時候我很內向,不會說話,語文成績不好。而瑪莎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我孤僻的性格,使我變得樂觀、開朗”。半個多世紀后,耄耋之年的彭士祿深情地說:“我要感謝瑪莎,謝謝她對我一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