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2日,中國工程院增選了81名院士,永春籍的林俊德研究員名列榜中。這是從永春大山走出的首位院士。
他是大山的兒子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閩南山鄉(xiāng)永春縣偏僻的介福鄉(xiāng)紫美村,新中國成立時他剛小學畢業(yè),是靠政府的助學金上完中學和大學的。1960年林俊德從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yè),分配到國防科委下屬研究所工作,他的專業(yè)是機械制造,要搞核試驗還得學習許多新的知識,組織派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兩年,他學得很用功,兩年中聽了10多門課,門門都學有所獲。他說,這段學生生活,給他后來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個好的底子。
大山,給了窮困中的林俊德以吃苦耐勞的品質,也給了他山一樣寬廣的胸懷和山一樣堅韌的激情。他不怕吃苦,喜歡迎接挑戰(zhàn)。至今,他仍認為,能吃苦、能抓住機會,是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他很珍惜自己是大山的兒子,很珍惜與大山永遠的親近。1993年,中央軍委授予他少將軍銜??伤?994年6月千里返鄉(xiāng),卻一路乘坐火車硬席。
林俊德是全國“奮斗者的足跡”報告團12名成員之一。1990年4月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宋平、李鐵映、丁關根等同志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他們。而報告會之后林俊德返鄉(xiāng)探親,一進永春介福鄉(xiāng)紫美村,就親熱地和老伯老姆話家常,談變化,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親密無間。對于孕育他成長的永春一中,他更是凝聚著絲絲情結,回鄉(xiāng)第三天下午就專程來到永春一中和師生們舉行座談。向銀發(fā)絲絲的老校長、老教師,致以軍人的崇高敬禮!1996年,他欣然出任永春縣“科教興縣”專家顧問團企業(yè)經(jīng)濟專家組副組長。
如今,他又是工程院的院士,他對家鄉(xiāng)的校長、親朋更是語重心長,他說:“人生的旅途雖長,但關鍵的就那么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在40多年的核試驗科研旅途上,我獲得了30多項科技成果。我想,如果我6年中學7年大學學不好,就不會有創(chuàng)造各種核試驗測量系列儀器的成功。如果說我后來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為工程院院士,那么這顆種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孕育的?!?/P>
漫漫大漠40載
在離開校門后的40多年中,林俊德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新疆戈壁灘上度過的。1963年5月,他接受了研制測量核爆炸沖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擔任組長。當時在反對美國、蘇聯(lián)的核壟斷中,全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很強,都想為中國人爭口氣,他說,自己上了7年大學,不就是為了學點本領干點事嗎?這項研制工作只允許有一年多的時間,工作條件又很差,他們只能日夜加班設計,加工時下車間跟班,實驗只能因陋就簡,終于按期完成了參試前的全部的技術準備和考核工作,并參加了首次核試驗。核試驗基地在西北戈壁灘上,氣候特別干燥,日夜溫差大,夏天的地表溫度有時達到70℃以上,那里沒有房子,試驗人員全住帳篷,10人到12人住一頂,只有10平方米,吃的東西全是幾百公里外拉來的。一車菜從產(chǎn)區(qū)拉到場區(qū)得2至3天,夏天大部分都爛了,冬天吃凍菜。那里最大的生活難題是水,要取自20公里外的孔雀河。河名挺美,但水是苦的(含堿、硝)。在戈壁灘上,人身上水的蒸發(fā)量是很大的,渴了還不敢多喝水,喝后肚子脹得很,還可能引起腹瀉。生活雖然艱苦,但在他們的群體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大家親密無間。由于生活保障困難,進場人員需嚴格控制,他們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滿,儀器全是自己裝卸,人人都是體力勞動者,也是腦力勞動者。核試驗的技術工作要求極其嚴格,周恩來總理提出要“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參試技術人員人人自覺地按照這一要求做。核實驗的特點是“一勺子買賣”,準備幾年的事就看那幾秒鐘。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成功了,爆炸時他們在離爆心60公里的高坡上,爆前人背對爆心戴上減光一萬倍的墨鏡等著,覺得能看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就是瞎了一只眼也值得。蘑菇云升起后大家又跳又叫,帽子滿天飛,激動的心情久久平息不下來。在這次試驗中,他們的鐘表壓力自記儀取得了成功,兄弟單位都來祝賀,組織上給他們小組記了集體二等功,還給他記了個人二等功。這套儀器經(jīng)過改進和完善后,比美國的同類儀器更可靠更準確,重量只有它們的1/5至1/10,造價也低多了,很快就被推廣到所有參試單位,后來還獲得了國家三等發(fā)明獎。
1969年以后,他還搞了空中沖擊波測量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74年起搞的強沖擊波測量項目,達到了美國同期的水平,得到了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1978年后,他擔任了研究室的領導職務,轉到搞地下核試驗和核爆炸力學模擬設備研制工作,擔任基地總工程師,多次出席全國性爆炸力學、空氣動力學等學術會議。1986年、1992年,他先后參加國際強動載學術會議。1991年,作為中國專家代表團成員赴瑞士日內瓦參加聯(lián)合國裁軍組的地震事件核查專家組會議。
在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和同伴先后獲得30多項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獎4項,部級二等以上科技獎11項,立一、二等功各一次,獲國家人事部頒發(fā)的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證書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78年4月,他被國防科委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標兵,榮獲國防科委首屆學習雷鋒、“硬骨頭六連”先進代表大會、科學大會獎。1987年8月1日,他被總參、總政、總后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模范”稱號,光榮地出席全軍建軍60周年英模代表大會。1990年3月,共青團中央、共青團北京市委、中央國家機關團委在北京舉行“奮斗者的足跡”首場報告會,作為全國12名由老中青三代優(yōu)秀科學家代表組成的報告團成員之一,林俊德應邀作報告。1999年9月18日,應邀出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2001年12月12日,光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部院士。
衣帶漸寬終不悔
甘苦與國相依,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赤誠之心的寫照。林俊德院士正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知識分子代表。林俊德說,和許多人走過的人生道路一樣。他的人生和事業(yè)之路也不是筆直的,也有波折。他負責空中沖擊波測量項目前后搞了12年,這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而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使研究工作中斷了七八年。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樣受到?jīng)_擊,組長職務也撤了,接著宣布他轉業(yè),后來又說為了保留核試驗的技術骨干讓他留下來。他的轉業(yè)地點是南京市,好多同志看他被整得冤枉都勸他走。南京條件比戈壁灘好,但他感情上還是留戀核事業(yè),最后還是留下來了。
人們經(jīng)常議論他們這批戈壁灘人的得失問題。他說,他們作了不少犧牲,幾十年枯燥貧乏的文化物質生活不說,研究所1966年從北京搬到大西北時好多人的對象告吹了,許多人夫妻兩地分居一二十年,許多人在父母臨終前來不及回去看一眼,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過,他們并不為此而后悔,而是為之自豪。因為,他們真正為國家和人民盡了力,他們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振興中華作了貢獻。事業(yè)成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他們不去戈壁灘,哪來的原子彈試驗成功?沒有原子彈、導彈,哪來中國現(xiàn)在的地位?
他說,他才60歲出頭,還有一段人生旅途要走,他希望當他走到人生盡頭時,能有資格說一聲:我對得起我的前輩和下一代。這就是當代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代表林俊德院士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