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CCTV10(大家) 時間:2012-06-03
這是一條看似普通卻又不平凡的道路,它的名字叫院士路,這也是中國第一條以院士為主題的道路,珠江三角洲的廣東省江門市。在綠樹的掩映下道路兩側30位江門籍院士的雕像是這座城市所特有的風景。在中國的院士中,出生于廣東江門或祖籍是江門的有3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1949年當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
是什么讓這座城市造就了如此眾多的學術大家呢?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優(yōu)越的人文環(huán)境還是良好的教育氛圍?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這種現(xiàn)象肯定跟這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是有關系的,這個土壤有關系的。”
張國雄廣東江門五邑大學教授,他對江門的五邑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總結這個地方人文的東西來講,就是一種文化的融合?!?/P>
江門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管轄平江、江海、新會三個區(qū)。以及臺山、開平、登平、鶴山4個縣級市,又稱江門五邑。大家欄目攝制組將通過鏡頭與院士訪談,探究江門五邑造就院士背后的文化淵源。
院士路里排在前面的梁家一門三院士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雨、古建控制系統(tǒng)專家梁思遠。他們的父親便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清末維新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他是公認的神童,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5歲就成為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新星。他的成功固然有他天資聰明,但是什么樣的教育氛圍促成了一位愛國思想家的誕生。在江門新會區(qū)梁啟超故居里宜堂舒適,我們仿佛還能聽到兒時朗朗的讀書聲。同樣到了梁啟超為人父時,也都秉承了良好的教育家風,十分注意梁家后代的教育培養(yǎng),學貫中西。因而他們的兒女們個個成才,一門三院士這在中國是少有的。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他一生就是愛國,憂國憂民,怎么樣讓這個國家能夠富強起來?!?/P>
梁思禮院士是我國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是梁啟超最小的孩子,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1年高中畢業(yè)留學美國。1949年當他拿到博士學位后,便離開美國回國報效。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我回國正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我離開美國恐怕是在1949年9月下旬,九月二十幾號。在回來的輪船上聽到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以整個我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我們一定要愛國、要救國,要使中國富強起來,不再受別人欺負?!?/P>
梁思禮院士是梁家教育的一個縮影。梁啟超的愛國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梁家的九個子女。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我們所有的他的九個子女,也都受他影響,所以我們個個全都是愛國的,比如像我們九個人里面有七個是要么在國外讀書,大姐是搞外交,大姐夫是領事,到國外,可是我們七個人后來通通回到祖國,來為祖國服務,完全受他的影響。”
江門新會區(qū)的茶缸村,梁啟超故居所在地,他坐落在美麗蒼郁的鳳山下,魚塘水網(wǎng)、過往田疇環(huán)繞四周,大榕樹、石板巷、青磚房有序分布。在梁啟超童年的成長中,不僅享受到這塊土地所賦予的風雨霖雨,更渲染著這里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橋鄉(xiāng)的這個地方,五邑橋鄉(xiāng)它在中國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結,就是南宋王朝最后在這個地方滅亡,國破家亡這樣一種情結,在這個橋鄉(xiāng)民眾當中是當?shù)氐泥l(xiāng)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當?shù)氐泥l(xiāng)村包括梁啟超他的爺爺對他的教育,都要跟他們講南宋王朝在這個地方滅亡的這樣悲壯的一些故事?!?/P>
公元1279年,末代王朝的南宋軍隊與元軍在這里上演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宋元衙門海戰(zhàn)。海戰(zhàn)結束后宋軍全軍覆沒,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秉投海自盡了,南宋滅亡。這段歷史成為這片土地上后人永遠的愛國激勵。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我就說有點像滑鐵盧一樣,最后整個戰(zhàn)敗,陸秀夫背著宋少帝,宋朝最后一個皇帝在那投的海自盡,所以整個從歷史上來說,實際上文化在那點進入得很早,而且整個新會,那地方聚集了很多過去的大儒?!?/P>
心血管病學家 陳灝珠:“宋朝皇帝最后是在崖門跳海死的。”
心血管病專家陳灝珠院士祖籍也是江門新會,他1924年出生于香港,1943年考入國立中正醫(yī)學院,抗戰(zhàn)時期經(jīng)歷過流亡大學歷練的他一生履行自己救國救民的行醫(yī)初衷。如今88歲的陳灝珠仍然會準時出現(xiàn)在上海中山醫(yī)院的病房中,一絲不茍的查房并和學生分析病情,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是他一生堅持的行醫(yī)準則,作為江門新會,他深知家鄉(xiāng)的愛國傳統(tǒng)。
心血管病專家 陳灝珠:“很多南宋的遺民在那里,這個遺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遺留下來的遺,一個是移動的移動,我們的老祖宗就是從河南過來的,我們的族譜寫的當年從河南就是南宋的時候,河南那時候往南遷移的,遷到廣東。然后南宋失敗了以后變成遺民了,遺留下來的民,所以愛國的情緒應該說是(很強的),我想很有關系?!?/P>
在江門院士路其中一側,最前面的一位,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學家,陳垣先生的雕像,他曾是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垣先生1880年出生在新會塘下鎮(zhèn)石頭鄉(xiāng),與梁啟超一樣,是受這江南五邑、愛國傳統(tǒng)的激勵走出家鄉(xiāng)。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我們看到這些院士身上,那種報國之心,在陳垣先生身上,很典型地表現(xiàn)出來,陳垣在這里讀書了小學,梁啟超也讀過,然后他到了廣州去讀書,但是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家鄉(xiāng)的崖門海戰(zhàn),南宋王朝滅亡,還有南宋王朝一些忠臣們,他們?yōu)榱诉@個國家,所做出的一種犧牲的精神對他們的影響。尤其陳垣先生在抗戰(zhàn)時期,在北京,不出來參加活動,他在家里面樹的條幅,或者用勵志的這些東西,就是崖門這個故事來激勵自己。”
雖然沒有出生成長在家鄉(xiāng),梁思禮院士卻從父親那里傳承著家鄉(xiāng)傳統(tǒng)的愛國情懷,20世紀80年代后,他也經(jīng)?;氐郊亦l(xiāng),梁思禮希望他的父親以及他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游離的強國意識,能夠通過年輕人傳遞下去。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我的愛國思想,一個是從我父親那遺傳,家庭教育,另外一個學校教育,我是南開中學的,1935年,1936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天津南開中學就被日本人炸了。我雖然在那兩年學習,可是它允公允能的校訓,跟張伯苓一整套的素質(zhì)教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教育,對我的影響很大,而且南開是最愛國的,因為日本人恨它,給它炸掉,就是它是一直是救亡運動的領頭羊,在天津?!?/P>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梁思禮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國家遭受的凌辱,這也更激發(fā)了他發(fā)奮讀書一心報國的志向。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在天津的時候,后來就被日本人除了租界以外,原來中國的地方叫中國地,全給日本人占了。所以實際上我等于從1937年到1941年當了四年亡國奴,所以我就恨透了日本帝國主義,結果從小一個是受進步思想影響,一個是愛國,到了國外以后,我學理工,原來想工業(yè)救國?!?/P>
1941年梁思禮離開家鄉(xiāng)赴美留學,到美國兩周后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時局的劇變使梁思禮徹底失去了與母親的聯(lián)系,他靠著自己勤工儉學維持學業(yè)。在美國梁思禮主修無線電,以后又學自動控制,獲得了碩士金博士學位,用他自己的話,美國巴林是他自力更生奮斗的的巴林人。
導彈控制專家 梁思禮:“后來是受到,那時候實際上是黨的外圍組織了,北美基督教學生會,和留美科協(xié),這林個全都是黨的外圍組織,那會兒就是宣傳,整個要我們學成了回國,我參加了這兩個組織,而且以身作則帶頭回國,建設新中國?!?/P>
就在梁思禮院士在美國自力更生刻苦攻讀的時候,也有一位江南籍青年在美國半工半讀,攻讀博士學位,他就是后來被稱為中國微波之父的林為干院士。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我在美國,是我提高最快的時期?!?/P>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為干是中國微波理論的奠基人。他1919年出生于廣東江南的臺山縣,193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45年在昆明交通部工作的林為干考取了一年的公費赴美學習機會,一年結束后他立志要拿到博士學位,在回國報效,這時他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讓他在美繼續(xù)深造得以實現(xiàn)。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美國留學一年是中國的官費,那么下來呢,我就不回來了,同去的同學就勸我,你還回去吧,太冒險了,我說不怕,試試吧。我就半工半讀,半工的部分兩年當助教,三年當講師?!?/P>
林為干之子 林詒玉:“成績很好你才能做TA(助教)嗎?Teaching Assistant,給人家改作業(yè),自己養(yǎng)自己,自己讀書,先是在科羅拉多,后來才刀伯克利,讀博士才到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多年以來,都是(美國高校)前十名,有時候是第一名,有時候是第二名,特別它的電機系,經(jīng)常排名第一的?!?/P>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系期間,林為干憑著全系第一名的成績不僅免交學費,而且還擔任講師的工作的,他所攻讀的微波理論專業(yè)也是當時的前沿學科。
林為干之子 林詒玉:“當時就是說微波技術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都是最先進最頂級的?!?/P>
林為干的博士生 徐躍杭:“很敏感很敏感的專業(yè),特別是二戰(zhàn)以后,這個專業(yè)發(fā)現(xiàn)軍事方面,特別是雷達,通信這塊,應用是非常非常廣的?!?/P>
1951年林為干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了博士學位,而且他的博士論文關于一槍多摩微波濾波器理論也引起了國際微博學界的關注。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博士學位拿到?jīng)]有,拿到評價怎么樣,我的評價很高,我的博士論文在美國,登在《應用物理》雜志的第一頁?!?/P>
林為干的博士生 徐躍杭:“可以說這個成果就是到現(xiàn)在,也是非常令人驚嘆和贊賞的,因為50多年后的今天,一個搞這個行業(yè)的人,如果能夠在美國《應用物理》學報上,發(fā)表論文都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P>
1951年3月林為干以完美的表現(xiàn)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此時他已經(jīng)離家六載歸心似箭。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那的教授都想我留在那里,我說祖國派我來的我要回去,我就回來了?!?/P>
林為干之子 林詒玉:“我們就不講大道理,就講老婆孩子都在國內(nèi),為什么不回來,以前我就經(jīng)常聽他這樣講,當然他是愛國的,他回國他是組織者,他們那一批他是領頭的?!?/P>
林為干深知自己所學專業(yè)敏感,只能暗自做歸國的準備,白天他仍然在學校給學生上課,晚上他便到留學生中間鼓勵大家回新中國做貢獻,五個月后一批學生同他一起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我們十一個人回來的,十一個人回來在船上,在船甲板上有人檢查我們?!?/P>
當年林為干歸國輪船行駛在公海即將到達香港時,沒想到他們卻被通知護照不對不能在香港登陸回國。
微波理論學家 林為干:“都帶的護照是國民黨發(fā)的護照,回來已經(jīng)是新中國了?!?/P>
林為干之子 林詒玉:“英國當局阻撓他們回國,采取的辦法就是不讓他們登岸,他可以先在香港登上岸,本來就是回香港的輪船,登岸然后從香港(回國),好多他們后來走的人,都是從羅湖過來的,他們就不是,他們就不讓他們上岸,就公海上等著,然后他們就組織起來,就向廣東省發(fā)電報,他跟那個說SOS求救電報,然后廣東省馬上說,有回來怎么不會要呢,所以廣東省就派船到那個船上去,接了他們就直接回來?!?/P>
回到廣東省后,林為干先后受聘于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擔任教授職務,并擔任了華南工學院電訊系第一任系主任,培養(yǎng)出新中國的第一批電訊人才,填補了我國微波技術的空白,1957年林為干調(diào)至成都電訊工學院,也就是現(xiàn)在的電子科技大學,曾任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務,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執(zhí)教60余載,培養(yǎng)出60多名碩士,88名博士和9名博士后。
林為干的博士生 徐躍杭:“他回國之后,他一直都覺得中國的對微波技術的教育非常的落后,不斷地出一些專著,像《電磁場工程》,本專業(yè)的工程,而這些經(jīng)典的教材就是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在參考,所以他當時的那些教材,的確培養(yǎng)了很大一批,特別是中國第一批微波技術人才?!?/P>
改革開放后林為干開展了毫米波技術,和寬帶光纖技術等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科研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項。正是由于他在國內(nèi)微波理論方面作出的開拓性貢獻,香港中文大學在1993年邀請林為干做學術報告時,尊稱他為中國微波之父。
林為干自從少小求學離開家,很少再回到故鄉(xiāng),但家鄉(xiāng)人沒有忘記他,江門院士路上淋漓的雕像中,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自己所從事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但不論他們身處何地,家鄉(xiāng)的土地所賦予他們的愛國情懷卻貫穿著他們?nèi)松?/P>
在廣東省江門市有一條院士路,道路兩旁的雕像不是普通的城市雕塑,而是30位江門籍院士的雕像,在中國的院士中,出生于廣東江門或祖籍是江門的有3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1949年以前當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為什么這座城市會出現(xiàn)如此眾多的學術大家呢?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這種現(xiàn)象肯定跟這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是有關系的,這個土壤有關系,這種土壤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概括就是僑鄉(xiāng)。僑鄉(xiāng)的這樣一種文化氛圍和一種文化環(huán)境以及它的一種積淀?!?/P>
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xiāng),僑鄉(xiāng)文化獨具魅力,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的美譽,《大家》欄目攝制組將通過鏡頭與院士訪談探究江門五邑早就院士背后的文化淵源。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出洋對他們這個地方來講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到了1840年以后,五邑僑鄉(xiāng)里面的臺山,開平,新會,從當?shù)氐奈墨I記載的話,當時就是父親帶著兒子,哥哥帶著弟弟,這一家人帶著另外一家鄰居的人青壯年男子紛紛地出洋謀生?!?/P>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黃乃正:“有機會到外面去看,開眼界,這個很重要。”
黃乃正,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有機化學家。他1950年出生于香港,1970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并長期從事有機合成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的研究,作為江門臺山人,他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也有深入的了解。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黃乃正:“家鄉(xiāng)地方土地很差,都是到外面去走,我們叫賣豬仔,到美洲,也有好多到南洋到其它地方去,到美洲是幫助美國修鐵路?!?/P>
19世紀中期起,中國內(nèi)憂外患,美國,加拿大先后發(fā)現(xiàn)金礦,以及隨著的北美太平洋鐵路修建而急需勞動力的消息傳來,在僑鄉(xiāng)形成了奔向金山謀生的事故。五邑先僑在異國他鄉(xiāng)克服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適應著文化習俗的差異,秉住了排華法規(guī)的歧視,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依靠自己堅韌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賺取血汗錢,努力實現(xiàn)使自己的家庭和家鄉(xiāng)富裕的夢想。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這個僑鄉(xiāng)的華僑主要去到美國和加拿大,他不主要到東南亞,那么我們看到當時美加或者美歐,這樣一種文化代表了世界發(fā)展的一種經(jīng)濟文化教育最高的水平,其實我們所謂的僑鄉(xiāng)也是中國鄉(xiāng)村最早的跟世界先進國家、發(fā)達國家、發(fā)達地區(qū)接軌的一個地區(qū)一個區(qū)域,還有我們的華僑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香港讀書,和香港成長起來的,有一定的數(shù)量?!?/P>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新滋:“我講臺山話,所以一個語言的關系對家鄉(xiāng)的感情比較深?!?/P>
陳新滋,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的校長、有機化學家。他祖籍江門臺山,1950年出生于臺山,在香港讀小學,中學,1979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到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化學教學研究。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新滋:“我的專業(yè)是搞化學的,我專門做催化,催化的意思就是說有一個化學反應,他本來很慢的,可能要十年才能做完,我加了一個催化劑上去,它可能一分鐘就做完了,催化就是催它來化,所以這個在工業(yè)上很重要?!?/P>
2010年,陳新滋院士被推選為香港浸會大學校長,他也把自己的工作從科研轉變?yōu)榻逃鳛榻T邑華僑他對家鄉(xiāng)的教育氛圍也深有感受。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新滋:“五邑是個僑鄉(xiāng),所以那時候很窮的,因為土地不多,所以很多人就漂流到國外去了。到國外工作很用功,所以他們賺到錢都寄回來,寄回來有錢就很鼓勵下一代多讀書。”
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一般來講這些華僑回來,一般在外邊打工的他們的家庭的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比較多的改善,所以他們的建筑有很大的變化,建了很多華僑的新村,尤其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這個時候的僑鄉(xiāng)是最繁榮的時期,他們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村落的建設,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設很大的一種繁榮,同時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鄉(xiāng)村在中國傳統(tǒng)重教的基礎上一種基礎教育設施的完善。”
中科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葉大年:“到了我們老家,幾乎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華僑捐獻的匾額?!?/P>
礦物學家葉大年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的研究員,祖籍江門鶴山,他雖然出生于香港,工作在北京,但對家鄉(xiāng)一直有所關注。
中科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葉大年:“江門有一所大學叫五邑大學,這五邑大學里頭幾乎每棟樓都有是誰捐的錢,那墻上就寫著有一個叫王陸佑的,他也捐了錢,這個王陸佑就是我姥爺他們那個村子里頭的人,這樣一種氛圍呢是持之以恒的?!?/P>
在江門新會區(qū),我們至今能夠看到20世紀20年代五邑華僑捐資修建的小學屏山小學,如今這里仍然是新會區(qū)的重點小學,這座將近90年的建筑依然完好的服務于當?shù)氐暮⒆?,由此可見,當年五邑華僑對于家鄉(xiāng)教育建設的一絲不茍。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在五邑僑鄉(xiāng)當中僑的味道最淡的一個鶴山縣,它這一個縣里面的小學光小學就有60多家,臺山到(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小學是一百多家?!?/P>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新滋:“那我們小時候在鄉(xiāng)下,我太小了那時候就不記得了,但是我后來回去看,我們那邊,我在汶村,汶村就有個文海書院,那邊對教育也是非常地用功?!?/P>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小學的教育在這個僑鄉(xiāng)是極其普及,基本上在家鄉(xiāng)的孩子他們只要愿意讀書,都能夠進入小學教育。”
今年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甄永蘇大半生從事抗癌藥物的研究,他就出生在江門開平,并在江門讀完小學,中學,另甄院士難忘的是即使處在抗戰(zhàn)時期它的學校教育都沒有中斷。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甄永蘇:“日本人那時占領了江門,我們在開并跟臺山地區(qū)日本人沒有占領,所以就是在邊緣地區(qū),我們那時候一聽說日本人可能要來了,那就的逃難,就離開,就這樣一個情況,跑到更小的地區(qū)跑到農(nóng)村里面去,如果農(nóng)村日本人來了,我們就跑到鄰縣里頭去,所以我的小學階段念了五個學校?!?/P>
“始終沒有中斷?”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甄永蘇:“沒有中斷。”
“走到哪您都能上到小學?”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甄永蘇:“對,比較多,那個時候小學是很多的?!?/P>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江門五邑無論是縣鄉(xiāng)還是村鎮(zhèn)最漂亮的建筑一般都是當?shù)氐膶W校,甄永蘇院士之所以戰(zhàn)亂逃難期間不輟學,正得益于這些密集覆蓋的學校,而且當年甄永蘇在開平所上的中學今年看,仍然風采依舊。風采中學當年甄院士在這里上過初中,這座華僑家族20世紀20年代興建的家族祠堂式學校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西合璧,現(xiàn)在來看,都堪稱經(jīng)典。
江門臺山縣越華中學同樣是五邑華僑20世紀20年代興建的,甄永蘇院士曾在這里上高中并考上中山大學醫(yī)學院,并走上抗癌藥物的研制道路。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甄永蘇:“每個地方都有比較漂亮的學校,我念高中這個越華中學,那個校舍(20世紀)20年代蓋的,30年代可能就已經(jīng)辦到初中了,現(xiàn)在還有,它都非常結實的,是鋼筋水泥,現(xiàn)在來看都是很好的。”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這些華僑都愿意拿出自己的錢來捐資辦學,這個在僑鄉(xiāng)形成一種風氣,那么除了小學以外,我們看到它的整個教育體系,非常地完善了,就是初中,初中也大量的出現(xiàn),當初中發(fā)展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他們又感覺到還要進行高中教育,臺山一中?!?/P>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甄永蘇:“臺山叫縣,縣城的第一中學那很名的。”
臺山一中創(chuàng)立于1909年,如今的校舍主體建筑是旅居加拿大的臺山僑胞,1926年捐資修建而成的。1936年,旅美臺生華僑又捐贈建成了高中新校舍,其中包括圖書館、宿舍樓、噴水池等。校園依山而見,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物巍峨雄偉,中西合璧,它的建成,很快為當?shù)氐膶W生提供了當時國內(nèi)一流的高中教育。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高中教育設置的時候,也就是在臺山的鄉(xiāng)親,就感覺我們現(xiàn)在初中很多學生畢業(yè)以后,要到廣州去讀高中太困難,那么我們應該自己建高中,所以說就倡議,這個倡議得到了美國鄉(xiāng)親的響應,他們覺得加拿大的鄉(xiāng)親在臺山建了一中的初中部,那么這個高中部就應該由我們美國華僑來建,他們就集資建了高中,這種情況在開平也有,在新會也有,那么這個教育我們看到,從之小學、初中、高中,它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P>
在廣東江門,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圖書館眾多,這里是位于江門新會區(qū)的景堂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由香港愛國僑胞馮平山先生創(chuàng)建于1925年,歷經(jīng)80余年風雨,它不僅承載著新會歷史變遷的文化信心,而且已經(jīng)成為本地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塊精神棲息地,作為全國文明圖書館和全國一級圖書館景堂圖書館擁有報刊、外界、少年兒童、綜合、電子等五個書庫,藏書37萬多冊。這樣的藏書量,對于一個縣級圖書館來說,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離開學校以后,還有一個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當時在僑鄉(xiāng),華僑也都是比較注意構建,它的硬件和營造它的環(huán)境,那么我們看到在僑鄉(xiāng)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華僑新建的村落,往往都要建一個閱報室,或者叫閱報社。在村頭蓋一間房,公共財產(chǎn),然后這個房里面的報紙、雜志、有的是在當?shù)赜嗛唸蠹?,華僑捐資,還有就是海外華僑的社團,他們?yōu)榧亦l(xiāng)定期地訂報紙寄回來,你別看到它是中國很底層的傳統(tǒng)鄉(xiāng)村,但實際上他們看到的跟海外的這種信息的接收,非常的便捷,不比我們當時城市里面差,這是村里面的。在鎮(zhèn)里面,這些商業(yè)的鎮(zhèn)里面,家族的圖書館建設,到縣城里面,華僑回來建的公共圖書館在僑鄉(xiāng)的各個地區(qū),比如說開平、臺山、新會、恩平、鶴山、都有這樣的圖書館?!?/P>
在江門開平縣有個赤灘古鎮(zhèn),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曾是繁華的貿(mào)易重鎮(zhèn),潭江上商船密布,岸邊山谷林立。在潭江邊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圖書館,東側的關族圖書館,和西側的司徒氏圖書館。
開平司徒氏圖書館館長 司徒亮:“司徒氏圖書館它在1923年發(fā)起籌建,1925年落成剪彩,直到現(xiàn)在?!?/P>
司徒亮先生是司徒氏圖書館的現(xiàn)任館長,他從開平一中教師的崗位上退休后負責這座宗族圖書館的管理。這里不僅弘揚了先進的文化人文理念,也溝通著海內(nèi)外宗親的關系。
開平司徒氏圖書館館長 司徒亮:“當?shù)氐娜罕?,當?shù)氐膶W生,經(jīng)常來這里看書,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起著啟蒙的作用。因為司徒人有一個傳承的歷史,教以人倫,那現(xiàn)在發(fā)展了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所以司徒氏的子弟都有一個志氣,就是追求文化知識?!?/P>
五邑大學教授 張國雄:“當時的圖書館的網(wǎng)絡,一直覆蓋到延伸到村里面的這些網(wǎng)絡,在廣東的鄉(xiāng)村里面是最發(fā)達的,這樣一種經(jīng)濟的基礎、教育的完善和這種公共文化設施的完善,在這個地區(qū)其實它形成了一個好學重教育的風氣?!?/P>
好學重教之風隨著學校以及圖書館網(wǎng)絡的覆蓋而深入民心,不論移居海外的華僑,還是國外打拼的江門五邑人,都把對子女的教育看得很重。
香港大學教授 張佑啟:“他們很重視教育,我爸爸十幾歲就從鄉(xiāng)下出來,爺爺跑到南洋去,我是在這里出生的。”
在香港出生的香港大學張佑啟教授是計算力學土木工程學家,祖籍江門新會,他1958年畢業(yè)于華南工學院,1964年獲得英國英國威爾斯大學博士學位,1982年獲澳大利亞阿雷特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說起家庭教育的嚴格,他至今記憶猶新。
香港大學教授 張佑啟:“我在小學的時候,一般考試是班的中間,回去就挨罵,爸爸就說你怎么考了20名,他不知道我們那個時候是戰(zhàn)后了,那班上的同學有些比我們大四五歲?!?/P>
1953年張佑啟中學畢業(yè)時,曾以群港第6名的優(yōu)異成績獲得政府6年獎學金,家庭的激勵是后來的張佑啟始終成績遙遙領先,并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原始動力。
同樣是香港出生的神經(jīng)生物學家葉玉如院士,祖籍江門臺山,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正是由于家庭中濃厚的教育氛圍,她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葉玉如:“因為我有四個姐姐一個哥哥,其實我四個姐姐都是從事教育的,其實大姐,我讀小學的時候,一年級的時候她是我的老師,我的大姐,可是她為了想幫助我們,她有機會進大學,她沒有進,她情愿做老師來幫助弟妹,讓我們可以有機會讀大學,所以總的來講,我們家是對教育很重視,而且他們也很支持我們從事我們自己喜歡的事業(yè)。”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玉如憑著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從小學到博士沒交過一分錢學費。1983年她拿到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博士學位,并開始從事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及神經(jīng)信號傳導等范疇的研究,1993年她放棄了國外研究機構的優(yōu)厚待遇,回到香港,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學。由于葉玉如教授在神經(jīng)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將使人類最終治愈帕金森式癥,老年癡呆癥成為可能,因此她獲得了素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的2004年度歐萊雅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葉玉如:“因為現(xiàn)在在中國,得到這個病的會是幾百萬人,會是全球的四分之一,因為老年人的數(shù)目越來越多,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再不去努力的話,真的是這個病會給社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P>
如今身為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學系主任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葉玉如不但要做好基礎科研,還兼顧相關藥物的應用研究,對此她與她的研究生夜以繼日地工作。但在她氣氛輕松融洽的實驗室里,她也把科學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
江門院士路上,葉玉如的雕像如同她本人一樣,始終面對著微笑,從她的微笑中,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傳承、科學的精神在這座城市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