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视频,性做爰ⅹxxx农村妇女视频,青蛇法海小说,sm凌虐调教性奴小说,古装三级电影名字,黄色禁片入口,一区二区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密爱 电影 中文,皇帝调教后宫小说

希望兩院院士作為科技界杰出代表,沖鋒在前、勇挑重擔,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wù)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lǐng)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再立新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發(fā)揮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lǐng)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突破關(guān)鍵核心技術(shù),強化國家高端智庫職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工程院建院3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當前位置:首頁 > 走近院士 > 院士風采
我國核專家曾經(jīng)歷全部核試驗 逝世當天仍工作
來源:辦公廳   發(fā)表時間:2012-09-24
【 字號   】

    2012年09月24日 來源: 解放軍報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在病房爭分奪秒地工作?!  ⊥鯘捎聰z 

 

    原題:一生為國鑄核盾 ——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上)

 

    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導(dǎo)流管、胃管、減壓管和輸液管,他還在沖鋒——

 

    鼠標在緩緩移動著,手在不停地顫抖著……

 

    一旁的生命監(jiān)護儀在不斷告警,生理數(shù)據(jù)在令人揪心地跳動著……

 

    視線已漸漸模糊,他卻反復(fù)叮嚀著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國防科研項目相關(guān)資料。

 

    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時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強忍著劇痛,堅持伏案工作長達74分鐘!

 

    他,是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lǐng)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享年75歲。

 

    他,是一位畢生為共和國鑄造核盾牌的功勛科學家——

 

    從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試驗,他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94歲高齡的程開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專程送來自己親筆題寫的挽詞:“一片赤誠忠心,核試貢獻卓越”。

 

    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總裝某基地將士用一副挽聯(lián)為他送行——

 

    鏗鏘一生,苦干驚天動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隱姓埋名人。

 

    于國舍命 人天共仰

 

    身患絕癥,他一次次放棄會影響工作的手術(shù)治療;離開人世當天,他還9次要求起床工作

 

    林俊德搞核試驗,一輩子鮮為人知。他的突然離世,卻像一顆“精神原子彈”,穿透了一個又一個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醫(yī)院一群與他僅僅相處8天,目睹他走過生命最后時光的醫(yī)生、護士,哭成一片。

 

    54歲的科主任張利華,臨床30年送走過無數(shù)的病人,這一刻卻雙膝跪在林俊德的床前失聲痛哭:“您為理想和信念奮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氣!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

 

    護士長安麗君一邊為老人擦洗身體、整理遺容,一邊淚如雨下:“誰也勸不住您。消化道出血,腸梗阻,整個腹腔全是腫瘤,竟然還要拼命工作……”

 

    “80后”女護士趙俊青泣不成聲:“躺著是病人,站起來是戰(zhàn)士。林爺爺這種人,像神話里的英雄?!?/P>

 

    他去世的訃告在基地局域網(wǎng)上一發(fā)布,跟帖便蜂擁而至——

 

    一位老專家徹夜難眠,寫了一首五言長詩《馬蘭魂》,深情謳歌林俊德“一息游絲細,長談發(fā)展情”的奉獻人生。

 

    一位自稱“從來沒有寫過詩”的年輕網(wǎng)友,飽含深情寫下一首88行的長詩《永遠的記憶——送別林俊德院士》。

 

    一周之內(nèi),基地局域網(wǎng)就上傳了16首緬懷他、贊美他的詩詞,各種悼念文章、跟帖更是與日俱增。

 

    讓人沒想到的是,一位網(wǎng)友上傳的《卜算子·悼林院士》,竟吸引眾多網(wǎng)友為其“千修萬改”。

 

    原詩如下:“關(guān)外橫荒原,人跡踏漠罕。縱逾古稀志且堅,哪管清與苦。無意仕達顯,力氣撼河山。駕鶴西游化仙賢,魂灑萬人間?!?/P>

 

    一上網(wǎng),馬上有人自告奮勇“幫你潤一下”,將結(jié)尾改為“功勛憑苦干,英魂沖霄漢”。

 

    緊接著又有網(wǎng)友建議只改最后一句為“精神人間漫”。

 

    更有網(wǎng)友“將韻腳都換成了平聲”:“多飲鹽堿水,常斗戈壁灘。卓著功勛未滿足,愈老愈攻堅。無意謀仕途,有力撼高山。畢生心血今撒手,駕鶴化賢仙?!?/P>

 

    ……

 

    改來改去,人們不是在探討詩詞寫作,而是在緬懷林俊德的輝煌人生,感悟他的精神魅力,品讀這本厚重的人生大書。

 

    一位75歲老人的去世,為什么能如此感天動地?

 

    于國舍命,人天共仰。

 

    羅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幾十年的付出。

 

    在林俊德的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獲得國家發(fā)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27項;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榮出席全軍英模代表大會;1990年被國家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出席“兩彈一星”突出貢獻科技專家表彰大會;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比這“成績單”更打動人的,是一份“林俊德院士住院記錄”。

 

    那是他生命最后8天的旅程。

 

    去世當天的記錄中,記者看到——

 

    07:24 監(jiān)測血氧82-86之間波動。醫(yī)生建議用面罩呼吸,提高血氧飽和度,林總(林俊德生前曾任基地總工程師——記者注)同意。

 

    07:44 林總要求起來工作,家屬勸其多休息,面罩給氧行動不便,林總同意。

 

    07:50 胃不適,頻繁嘔吐。經(jīng)同意下胃管。

 

    08:03 醫(yī)生通知要換血,否則上午這一關(guān)難過,但家屬遵照林總意愿,放棄。

 

    09:26 林總突然說:我要工作。護士跟他商量說一會兒讓他工作,點頭答應(yīng)。

 

    09:30 林總再次要求工作,護士說等他休息,身體好一點再工作。

 

    他說:“我等不了了?!?/P>

 

    林春(林俊德女兒——記者注)問他:“爸,肚子很難受嗎?”

 

    他搖頭:“不,我要工作?!辈⒎磸?fù)要求工作。

 

    林春問他:“你要弄什么?我?guī)湍闩??!?/P>

 

    他堅持道:“不行,我自己來,我要工作?!辈⒃儐栕o士現(xiàn)在幾點了。

 

    看著女兒流淚,林總望了一會她說:大家要高興。

 

    面罩下林總的聲音有些悶,但很堅定。

 

    09:40 林總又說:我要工作。

 

    林春說:好,我把筆記本支上。

 

    林總說:行。并要求坐起來。對于女兒反對他坐起來,大聲說:可以。

 

    大家跟他商量坐在床上是否可以,林總反對,說要下來,坐到工作臺上。

 

    醫(yī)生建議他不要下床,他堅決要下來在工作臺上,說:效率高。

 

    ……

 

    這天上午,已經(jīng)腹脹如鼓、呼吸困難、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要求下床工作……

 

    老伴說不通他,女兒勸不住他,醫(yī)護人員也拗不過他。

 

    9時55分,林俊德被攙扶到辦公桌前,在電腦上伏案工作……

 

    一旁的生命監(jiān)護儀上,跳動著一串令人揪心的數(shù)字:呼吸46,心率137,血壓96/61,血氧飽和度76……

 

    大家多次勸他休息一會兒再工作。他一再搖頭說:“不能休息,一躺下就起不來了。”

 

    從病重住院到去世的75天里,他重復(fù)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工作”。

 

    去世前的一周時間,林俊德更是爭分奪秒:

 

    ——整理移交了一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試驗技術(shù)資料;

 

    ——3次打電話到實驗室指導(dǎo)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課題組成員布置后續(xù)實驗任務(wù);

 

    ——完成了130多頁、8萬多字博士論文的修改,寫下338字的6條評閱意見;

 

    ——與基地領(lǐng)導(dǎo)幾次探討基地爆炸力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路線;

 

    ——向?qū)W生交接了兩項某重大國防科研尖端項目……

 

    他去世后,還留下一本在病床上所做的工作筆記,有對計算機、保密柜文件資料的處理意見,有某重大國防科研尖端項目的最新思考,有對若干在研項目的建議,等等,如今他留下的這個筆記本,被作為“核心機密”入檔保存……

 

    為了這些,他一次次放棄了延長生命的機會。

 

    5月4日,他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醫(yī)生告訴他只有做手術(shù),或化療、放療,才能延長生命。

 

    獲悉這些治療可能讓他再也不能工作,他毅然放棄了手術(shù)和治療,并告訴家人:“無意義的延長,不要。”

 

    5月23日下午,為便于工作,林俊德轉(zhuǎn)到了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醫(yī)生決定對他進行手術(shù)或化療。他再次拒絕,卻兩次要求回單位工作。

 

    5月26日,因病情惡化,他被再次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醒來后,他拉著主治醫(yī)師的手,強烈要求轉(zhuǎn)回普通病房:“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時間?!?/P>

 

    5月29日,他身體出現(xiàn)大面積腸梗阻,不能進食。醫(yī)生再次建議手術(shù),他說:“不要勉強我,我的時間太有限了?!睉{借頑強的意志和生命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他還在病房里爭分奪秒地整理科研資料。

 

    5月30日,林俊德的腹部脹得像鼓一樣,病情再度惡化。B超檢查發(fā)現(xiàn)是大面積腸梗阻,需要馬上手術(shù),否則很難熬過這一天。

 

    擔心手術(shù)后可能再也無法工作,林俊德再次拒絕了。

 

    醫(yī)院組織專家會診后,建議他做透析治療。

 

    林俊德問院長:“透析是否會影響工作?!?/P>

 

    院長說:透析可能對工作有一定的影響。聽完后林俊德堅決地說:“有影響那就不做了。我現(xiàn)在還有一些工作沒做完!”

 

    這一天,從下午5時30分到晚上9時45分,他一直坐在電腦前整理科研資料。

 

    最后一次延長生命的機會,就這樣被他放棄了……

 

    第二天,這顆永遠不知道疲倦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扎根大漠 矢志鑄盾

 

    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空爆到地爆,我國全部45次核試驗,他都義無反顧沖鋒在第一線

 

    作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學家,林俊德為什么還要如此拼命?

 

    與他并肩戰(zhàn)斗了幾十年的女高工唐潤棣,淚流滿面告訴記者:他一輩子都是這么過來的。

 

    有一次核試驗后,為了在第一時間拿到數(shù)據(jù),林俊德帶領(lǐng)速報小組全副武裝沖向爆心方向。開始防化分隊跑在最前頭,結(jié)果被林俊德超過了。戈壁灘的搓板路顛簸得厲害,車爆了一個胎,司機戴著防毒面具下去修車,怕沾染,顯得非常緊張,急出了一身汗。林俊德跳下車給司機幫忙。爆后有沾染誰都清楚,但為了盡快搶到數(shù)據(jù),他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

 

    一次爆炸試驗,林俊德讓其他人全進了掩體,自己卻選了一個能看清爆炸點的地方靜靜地站著,誰都勸不下來,他要近距離察看實驗效果。一聲巨響,爆炸裝置被炸開了,爆炸碎片將遠處碗口粗的楊樹攔腰削斷,爆炸聲還在耳邊回響,林俊德已沖了出去……

 

    一輩子為共和國鑄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共和國核試驗事業(yè)中。生前他還擔任多項重大國防科研尖端課題研究的領(lǐng)軍使命,他不想因為自己而影響科研進程。

 

    面對生死,他不得不這么去做。

 

    ——技術(shù)方案需要梳理完善。關(guān)于基地建設(shè)發(fā)展路線,他陸陸續(xù)續(xù)、零零碎碎寫了許多思想片斷,分散在電腦的各個文件夾里。如不抓緊形成系統(tǒng)化的總體方案,他那些閃爍著靈感之光的思想火花,可能成為散落一地的珍珠,再也串不起來。

 

    ——科研資料需要整理歸檔。從事科研工作50多年的科研資料,他的學術(shù)思想、技術(shù)思路、試驗總結(jié)和各種數(shù)據(jù)、照片、圖表,都在電腦里存著。如不抓緊整理,諸多國防科研的重要課題、尖端項目將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文檔資料中,交給他人,將如同大海撈針。

 

    ——學生論文需要審改評閱。2名博士即將進行論文答辯,沒有導(dǎo)師的意見,不僅學生畢業(yè)要受影響,與之相關(guān)的兩個前沿課題研究的進度也將延緩……

 

    面對生死,他心甘情愿這么去做。

 

    在當年參加核試驗的十萬“隱姓埋名”大軍中,林俊德脫穎而出,有幸成為共和國自己培養(yǎng)的科學家。他很感恩,生前常對別人談起自己的“三個沒想到”:沒想到一個山村窮娃,能夠有機會上大學;沒想到這么一點貢獻,能夠當上將軍;沒想到這么一點成績,能夠評上院士。

 

    林俊德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一個能夠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好時代。

 

    1938年3月,他出生在福建永春大山深處的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期因家境貧寒一度輟學。新中國成立后,是黨和政府資助他上中學、讀大學。

 

    1960年9月,從浙江大學一畢業(yè),他就被國家挑選到國防科委下屬某研究所。報到那天,所領(lǐng)導(dǎo)向他交底:“國家正在西北建設(shè)一個核試驗場,把你挑過來,就是去那里工作?!?/P>

 

    上世紀50年代,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國防安全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核壟斷,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作出發(fā)展核武器的戰(zhàn)略抉擇。

 

    這是一項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偉大事業(yè)。林俊德知道,自己報效黨和人民的時候到了。

 

    從走進羅布泊的第一天起,林俊德就把這里當成了家,在大漠深處扎下了根。

 

    從原子彈到氫彈,從大氣層到地下,核試驗任務(wù)一項接著一項。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林俊德和戰(zhàn)友們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次核試驗都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中國速度”: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

 

    林俊德被指定為“核試驗沖擊波機測儀器研制小組組長”。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shù)封鎖,他們白手起家,沒日沒夜地拼命干,半年時間就研制出第一臺樣機,一年后成功用于我國的第一次核試驗。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一聲巨響,一朵蘑菇云騰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儀器,第一時間準確測得了核爆炸的沖擊波參數(shù)。

 

    當天晚上,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

 

    林俊德再次臨陣受命,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羅布泊日夜奔波,研制試驗新一代高空壓力自記儀。

 

    寒風凜冽,身子凍僵了,手腳麻木了,試驗還在繼續(xù)……

 

    就這樣,他們邊試驗、邊改進,邊設(shè)計、邊加工。兩個多月后,他們終于成功將6個帶著壓力自記儀的紅色氣球升上了萬米高空。

 

    1967年6月17日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林俊德帶領(lǐng)回收小組在爆心附近步行幾十公里,圓滿完成了核試驗爆炸數(shù)據(jù)的采集任務(wù)。

 

    ——我國一系列地下核試驗。

 

    1969年冬,我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從此,林俊德的戰(zhàn)場從大氣層轉(zhuǎn)到了地下,為盡快掌握地下核試驗爆炸應(yīng)力波測量和核試驗工程設(shè)計技術(shù),他和戰(zhàn)友們背水一戰(zhàn),從大山深處的平洞試驗到戈壁灘上的豎井試驗,一路披荊斬棘,先后建立了10余種測量系統(tǒng),為我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shè)計提供了寶貴數(shù)據(jù)。

 

    1996年7月29日,我國成功進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試驗,勝利實現(xiàn)了既定目標,共和國的核盾牌更加堅固。

 

    大漠鑄盾,功在千秋。

 

    當年,毛澤東主席說,我們搞了一點原子彈、氫彈。這個“一點”含義很深。正因為我們有了這“一點”,才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核威脅,為新中國贏得了和平與發(fā)展的歷史機遇,才有今天中國的大國地位。

 

    挺直脊梁 自主創(chuàng)新

 

    不媚外、不迷信,不服輸、不畏難,在國防科研尖端領(lǐng)域,他一輩子都堅持走自己的路

 

    大漠鑄盾50載,林俊德是帶著對未竟事業(yè)的種種不舍離去的——

 

    去世前,他還在電腦上操作:手不停地顫抖著,鼠標在電腦屏幕的兩個文件夾間反復(fù)來回游動,打開,關(guān)閉,再打開,再關(guān)閉……

 

    一舉一動,都透著對國防科技事業(yè)的無限眷念,仿佛是想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我真的好想再干50年!”

 

    前來探望他的基地領(lǐng)導(dǎo)明白,林院士放不下重大國防科研尖端項目路線圖。

 

    就在幾個月前,林俊德帶病給基地領(lǐng)導(dǎo)寫了一封近5000字的長信,言辭激烈,語氣率直,反復(fù)陳述自己對于基地建設(shè)發(fā)展的思考。不久,他又千里迢迢趕回馬蘭,與基地領(lǐng)導(dǎo)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長談。臨走前,他又連夜趕寫了一份2000余字的補充建議。

 

    前來送別他的學生都明白,老師是在提醒我們這個團隊:“抓緊!抓緊?。≡僮ゾo?。?!”

 

    就在去世前一周,林俊德還先后兩次在病房里召集課題組開會,向大家交代后續(xù)科研工作,臨了總要再叮囑一句:“堅持走自己的路!”

 

    堅持走自己的路,是林俊德一生的寫照。

 

    中國的核試驗事業(yè)一起步,就遭遇了世界核大國技術(shù)上的嚴密封鎖、政治上的圍追堵截。蘇聯(lián)撤走核專家并帶走了一切資料,美國媒體公開宣稱要對中國進行“核絕育手術(shù)”。

 

    林俊德從投身核科學事業(yè)那天起,就深深地懂得肩頭山一般的責任:國防尖端技術(shù)是無法從國外引進的。要發(fā)展,靠什么?只能是自主創(chuàng)新,別無他途。

 

    一次出國經(jīng)歷,讓林俊德刻骨銘心。

 

    訪問期間,人家給看的東西,公開出版物上都能找到,而他們提出想看的東西,對方都以各種理由予以拒絕。

 

    那天,他在國外看到了某項技術(shù)的相關(guān)資料,他將國外研制情況和國內(nèi)進行了對比,判斷研制水平都差不多。同事想把資料帶回去作參考,林俊德說:“不要迷信這些東西,我們搞自己的?!?/P>

 

    走自己的路,搞我們自己的。在共和國的核試驗場,林俊德帶領(lǐng)團隊挺直脊梁,白手起家,勇攀高峰,留下許多佳話。

 

    ——土氣“罐頭盒”打敗了洋氣“大家伙”。

 

    1963年,剛從哈軍工進修回來的林俊德被任命為“核試驗沖擊波機測儀器研制小組組長”。

 

    研制壓力自記儀,最難的是動力。國外的機測儀器是用小型穩(wěn)速電機作動力,可這種電機我國還沒有。兄弟單位已按國外資料,搞了個電動式的方案。

 

    有一天,受北京一座大樓樓頂鐘聲的啟發(fā),林俊德產(chǎn)生了靈感——何不采用鐘表的齒輪、發(fā)條驅(qū)動作動力,設(shè)計鐘表式壓力自計儀?

 

    想到做到。他大學讀的就是機械專業(yè),搞鐘表式儀器是拿手好戲。很快,一臺罐頭盒大小的壓力自記儀搞成了,前期的化學爆炸測試順利過關(guān),拿到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通行證”。

 

    1964年10月,爆炸試驗前夕,兄弟單位研制的儀器也送到了羅布泊?!按蠹一铩毖髿馐悖恐兀僮鞑环奖?,造價也太高。

 

    放在一起,林俊德他們研制的儀器雖然有些土氣,但造價低廉,小巧輕便,一手可以拎幾個。

 

    誰優(yōu)誰劣,一切只能用試驗數(shù)據(jù)說話。

 

    爆炸過后30分鐘,“罐頭盒”的數(shù)據(jù)出來了,無論是測量精度、還是數(shù)據(jù)采集速度,都明顯優(yōu)于“大家伙”。

 

    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fù)雜的問題,“罐頭盒”一戰(zhàn)成名。

 

    從此,“鐘表式壓力自記儀”被作為國家核試驗的經(jīng)典裝備,在我國的歷次核試驗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那個洋氣的“大家伙”卻從此不見了蹤影。

 

    ——“中國效率”突破了西方核大國的封鎖遏制。

 

    中國的核試驗事業(yè)始終經(jīng)受著“黑云壓城”的特殊考驗。在這場事關(guān)國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較量中,林俊德及其所在團隊先后攻克了一系列科研試驗難題,最終以驚人的“中國效率”成功突圍。

 

    從大山深處的平洞試驗,到戈壁灘上的豎井試驗,林俊德帶領(lǐng)科技人員深入研究地下核試驗巖體應(yīng)力波的測量技術(shù)和現(xiàn)象規(guī)律,總結(jié)了評估與利用現(xiàn)場測量數(shù)據(jù)的科學方法,建立起我國核試驗特定地質(zhì)條件下的核爆炸應(yīng)力波和地震運動的測量手段,使我國核試驗工程技術(shù)研究擺脫了對外國資料的依賴,為我國核試驗的安全評估和工程設(shè)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為核爆炸地下效應(yīng)研究和核防護工程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

 

    1993年,林俊德?lián)位乜偣こ處熂婧嗽囼炛笓]部技術(shù)小組組長。此時,恰逢國家實施加速核試驗計劃,試驗頻度與規(guī)模驟增,工程儲備、施工能力與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林俊德在發(fā)掘工程儲備、推動技術(shù)革新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

 

    為解決鉆井工程跟不上試驗進程的矛盾和節(jié)約經(jīng)費,他發(fā)起對一口報廢多年的600米深井進行復(fù)審和改造,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jié)省經(jīng)費近千萬元……

 

    當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散盡,人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核試驗領(lǐng)域,凡是外部封鎖最嚴的,恰恰是中國發(fā)展最快的、最好的。

 

    美國和蘇聯(lián)先后進行了上千次核試驗,法國進行了200多次。我國只用45次核試驗,就實現(xiàn)既定目標。

 

    堅持走自己的路,新中國搞出了“兩彈一星”,挺直了大國脊梁。

 

    堅持走自己的路,林俊德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豐富和拓展了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的學科體系,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和院士。

 

    林俊德走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赤誠報國的精神豐碑。

 

    林俊德沒走,他的音容笑貌還在,他的魂還留在馬蘭。

 

    2012年3月初,一身戎裝的林俊德匆匆趕回馬蘭基地,就某重大國防科研項目與基地領(lǐng)導(dǎo)反復(fù)交流……

 

    從他第一次來到大漠到現(xiàn)在,50多年過去了,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著很深的感情。

 

    離開馬蘭前,他叮囑公務(wù)員:“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讓它們自由生長,戈壁灘長草不容易。”

 

    誰也沒有想到,此次馬蘭之行,竟是林俊德與馬蘭的“告別之旅”。

 

    彌留之際,他依然牽掛著馬蘭,叮囑老伴:“把我埋在馬蘭!”

 

    故人已去,草木猶在。院士去世3個多月后,記者來到馬蘭,秋風習習,只見他院子里的綠草依然頑強地生長著,似乎在為昔日的主人看家護院,悄然等待著主人的歸來……

 

    采訪結(jié)束時,林俊德的老伴黃建琴告訴記者:“明年暑假,我要帶著孩子們一起把老林送回馬蘭……”

版權(quán)所有:中國工程院
網(wǎng)站標識碼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冰窖口胡同2號
郵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郵編:100088
電話:8610-59300000
傳真:8610-59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