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迎接黨的十八大 特刊•風采) 記者:孫秀艷 時間:2012-09-19
人物:郝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從二氧化硫到氮氧化物,從總懸浮顆粒物到PM2.5,原本硬邦邦的化學詞匯,公眾如今已經(jīng)耳熟能詳,這些影響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污染物,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的科研領域。酸雨區(qū)劃及控制、復合型污染成因與防控、如何以最佳可用技術手段有效改善空氣質量等,郝院士埋頭工作的成果與百姓的健康緊密相關。
每天早晨,郝院士總是習慣地走到窗前,看看窗外的天空——“自己生活在北京,和北京市民一樣關注空氣質量?!焙略菏啃χ鴮τ浾哒f。幾千里之外的廣西柳州,市民們悠然地享受著宜居的環(huán)境,為自己城市的環(huán)境變化感到欣喜。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的大幅削減,已經(jīng)讓這個城市逐漸脫離酸雨的侵害。市民們可能并不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郝吉明教授研究柳州酸雨防治十余年,正是有了郝吉明等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減排二氧化硫才成為約束性指標,成就了今天環(huán)境的改善。
早在1996年,受北京市的委托,在郝吉明院士的帶領下,清華的科研團隊開展了《北京市實用煙氣脫硫技術綜合評價與研究》,提出優(yōu)先使用低硫煤的建議,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采納?!侗本┦袡C動車排氣污染控制管理規(guī)劃及實施方案》研究,其成果直接促成北京市自1999年1月1日起對新機動車尾氣排放率先實施國I標準。
在道路邊用儀器24小時觀測空氣中污染物的數(shù)據(jù),在道路上用車載的測試系統(tǒng)監(jiān)測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量……作為“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協(xié)調小組”兩位領銜專家之一,郝吉明率其科研團隊與多家科研單位一起投身奧運空氣質量保障的各項研究工作,并具體承擔“北京市大氣PM10和臭氧污染的控制戰(zhàn)略和措施研究”、“奧運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保障措施研究”、“北京奧運期間控制措施實施后效果評估”等工作??梢哉f,北京奧運會期間良好的空氣質量,以及奧運會后北京一系列大氣污染治理長效措施,與這個團隊的工作密不可分。
二氧化硫減排取得成效,郝院士又提出,要想全面改善大氣質量,必須協(xié)同控制包括氮氧化物、顆粒物、臭氧和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的復合污染。郝院士還對癥下藥,提出了具體的減排路線圖。郝院士多次強調新時期的環(huán)境空氣標準應以保護公眾健康為第一目標,呼吁新標準更加關注公眾健康。
“科學家是要講良心的。國家發(fā)展的需要指引著我的教學與科學研究,是中國大氣污染控制的形勢與需求為我提供了舞臺。”郝吉明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因為長期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突出貢獻,過去十年,郝吉明的研究團隊先后三次獲國家科技獎勵。郝吉明被評為2009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是老百姓投出來的,我最珍惜這個榮譽,因為我的科研就是和百姓連在一起的?!焙录髡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