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琦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13-7-15
■本報記者 陸琦
7月11日,西安閻良,中航工業(yè)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一間會議室里。
眼前這位老人精神矍鑠,喜歡看名著、讀小說、聽交響樂,多年的科研經(jīng)歷告訴他,“科技與藝術是相通的”;
83歲高齡仍堅持每天學習兩三個小時,他深知“科學技術不進則退”;
他還每天看書、看雜志、做剪報,“《中國科學報》是每天必看的報紙”;
雖已功成身退,他依然為中國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奔波忙碌,數(shù)十年如一日,“敢想敢干,創(chuàng)新就是工作的組成部分”。
他,就是中國第一架殲擊轟炸機“飛豹”飛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一堅。
志愿寫滿航空
陳一堅出生在一個充盈著書香和愛國之氣的家庭。其父陳昭奇堅信“教育救國、科教強國”,早年兩次留學日本,學成回國后參加了當時的愛國學生運動。
“父親完全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教育方法,為你提供條件,讓你自由發(fā)展?!标愐粓宰孕酆脧V泛,父親書架上的大堆歷史名著成為他最大的樂趣。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陳一堅隨父親教學的學校遷往福建省南平縣,當時滿天轟鳴的日軍戰(zhàn)機成為陳一堅對飛機的最初記憶,也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當時的人比較愚昧,在日本飛機空襲時,生怕被敵機駕駛員聽見地面聲音,甚至將哭叫中的嬰兒活活悶死。那一幕太慘了!當時我就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天上都是人家的飛機,我們的飛機哪里去了?”毫無還手之力的切膚之痛,一直深藏在陳一堅的心中。
1948年,陳一堅高中畢業(yè),福州的幾所大學剛剛恢復招生,他就報考了福建師大物理系并被錄取。不久,得知廈門大學航空系開始招生,陳一堅興奮無比,當機立斷報考,而且三個志愿都填上了“航空系”。
“你不錄取我,我換個大學再去考,直至錄取?!标愐粓援敃r認準了要學航空、造飛機,“如果我們沒有飛機,將來還會受別人的欺負”。
結果,陳一堅考上了。后在我國第一次院系調(diào)整中,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航空系合并,陳一堅又從廈大轉入了清華。
夢想起飛
1952年,陳一堅完成清華飛機設計專業(yè)的學習,被分配到哈爾濱122廠(現(xiàn)哈爾濱飛機工業(yè)集團公司)。
“工作的頭幾年,雖然生活艱苦,但我情緒高昂,工作充實,心中更是充滿了理想成為現(xiàn)實的喜悅?!?/P>
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陳一堅和同事們不僅掌握了飛機修理技術,保證了抗美援朝的需要,同時也學會了仿制蘇聯(lián)飛機。
1956年底,陳一堅告別新婚一年的妻子,入選來到剛剛組建的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沈陽飛機設計所前身)。陳一堅的飛機設計生涯也從那里真正起步。
他參與了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殲擊教練機——殲教1的研制。從1956年10月開始設計到1958年7月首飛成功,殲教1飛機只用了1年零9個月的時間。經(jīng)過殲教1飛機的設計和試制,我國第一支白手起家的隊伍終于實現(xiàn)了自行設計飛機零的突破。
1961年8月,六院601所(即沈陽飛機設計所)正式成立。同年,陳一堅由專業(yè)組長升任601所機身室主任。
陳一堅先后干過總體、氣動、強度、結構、系統(tǒng)等專業(yè)的設計?!斑@為我后來擔任‘飛豹’飛機的型號總設計師,熟悉各專業(yè)情況,統(tǒng)攬全局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
1964年夏,陳一堅和導師徐舜壽一起被調(diào)往西安閻良的大型飛機設計研究所——603所(中航工業(yè)一飛院前身)。
正當陳一堅準備大干一場實現(xiàn)自己“獻身航空,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時,“文革”席卷而來。陳一堅被無情地從飛機研制前線橫掃到“牛棚”里,他種過地、放過羊、喂過豬、修理過汽車……
在逆境中,陳一堅未曾忘記自己的夢想和使命,堅持研讀飛機疲勞斷裂理論,編寫了我國第一份飛機疲勞試驗大綱,編寫了運7飛機疲勞試驗疲勞載荷譜,結束了我國飛機研制完全參考外國通用疲勞載荷譜的歷史。
“飛豹”精神代代傳
在“文革”中受到巨大沖擊的陳一堅,“解放”后沒有選擇離開。
“‘飛豹’需要我,我要老老實實在這個地方把這個型號搞成功?!标愐粓詧孕?,一旦選擇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后,就要把自己的短期利益與長遠目標脫鉤。
“飛豹”研制之初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沒有任何原準機可以借鑒模仿,更何況在改革開放這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人才和設備都相當匱乏。
“當時歐洲開出的合作條件十分苛刻:核心技術不給,要價21個億,談判最終不歡而散。”國外的技術買不來,白手起家、自主創(chuàng)新的巨大壓力就落在包括陳一堅在內(nèi)的飛機設計師的肩上。
1982年,陳一堅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飛豹”(殲轟7)飛機型號總設計師。飛機設計規(guī)范的選取是他首先要面對和決策的重大問題。
究竟是采用落后但十分保險的蘇聯(lián)規(guī)范,還是冒著風險采用先進的美國規(guī)范?陳一堅毅然決定規(guī)范轉軌?!叭匀贿x用蘇聯(lián)規(guī)范我不會有錯,但是這個飛機可能完成不了軍委給的一大堆指標?!?/P>
“飛豹”研制團隊突破傳統(tǒng)做法,大量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新工藝。為了更好地滿足國防需求,他們甚至提出了確保飛機研制成功后20年不落后的高標準。
“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干出一架好飛機來?!标愐粓韵蛴浾呙枋?,大家沒日沒夜地干,雙職工沒人帶孩子,就把孩子帶到辦公室里睡覺,小孩子從擱板上滾下來是常有的事。
十年磨一劍。幾度面臨夭折的“飛豹”終于在1988年12月14日,迎來了放飛藍天的時刻。1998年11月,在珠海國際航展上,“飛豹”首次公開亮相。
1999年10月1日,在建國50周年閱兵中,6架“飛豹”組成的空中梯隊,整齊地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陳一堅當時最大的感觸是:“‘飛豹’來之不易!”
“飛豹”的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yè)實現(xiàn)了從測繪仿制到自行研制的歷史性跨越。
這么多年,令陳一堅最驕傲的還是他的團隊,他們抱著航空報國的信念,扎根西部,默默奉獻;而更令他欣慰的是,“報國、拼搏、求實、創(chuàng)新。團隊的‘飛豹’精神已沉淀于中航工業(yè)一飛院人血脈之中,代代傳承”。
《中國科學報》 (2013-07-1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