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記者:郝俊 時間:2014-04-04
如今讓周立偉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表述,讓大家讀懂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想法。
一頭锃亮濃密的銀發(fā),讓年過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看上去永遠那么氣宇軒昂。
每天一大早,他會出門去跟院子里的鍛煉小團隊匯合,散步一小時,邊走邊聊天,然后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回家。如果沒有外出開會等特別安排,周立偉就會在家里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周立偉一生致力于電子光學研究,但他知道這個學科方向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時”,早已不是光學領域的研究熱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我對這個領域始終感興趣,覺得還有一些事情沒有做完,所以并沒有停下來?!敝芰フf,手頭有幾篇寫好的研究論文,但都一直被自己壓著沒發(fā),想把整個過程走完,再寫三四篇,到時集中起來一起發(fā)表。
如今讓周立偉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表述,讓大家讀懂自己的科學知識和想法。
“為什么黑暗中我們看不見?”周立偉舉例說,不能簡簡單單地回答說是因為太暗了、沒有光。他想通過自己的紙筆,將背后更深層次的科學道理講清楚。
周立偉覺得,這件事情比搞研究、寫論文要難很多。他跟記者開玩笑:“我跟別人講電子光學,里面一大堆的公式,好像這個人很偉大、很能干,但其實很多人并不懂我說的是什么意思?!?/P>
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周立偉認為今天的博士生更應該文理兼通。1995年至今,他一直在主持一門名為“現(xiàn)代光學進展”的博士生學位課,組織各個方向的老師介紹光學研究的前沿進展。去年,他在這門課程的考核中加入了一項全新的內容——每位學生都必須交兩篇隨筆。
“可以寫科學隨筆,比如談談希格斯粒子、暗能量,也可以記錄生活中的感觸,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敝芰フf,作此要求的目的只有一個,鍛煉大家的寫作能力。
周立偉自己的寫作,其實也有很多從生活工作中的經(jīng)歷有感而發(fā)。去年,有學生為獲得延期畢業(yè)資格冒用他的簽名,氣憤之余,也讓他深感擔憂。于是,他寫下《莫把冒人簽名當兒戲》一文,并通過郵件發(fā)給所有博士生,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給中學生作報告,講述國防科學家的成就,孩子們把這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當作了自己的朋友,紛紛來信問他如何成才。周立偉寫下題為《天才是訓練出來的》一文,認真回信。
他最近迷上了一檔名為“最強大腦”的節(jié)目,一邊看電視,還要一邊做筆記,因為他想要搞清楚大腦與教育的問題,還特別為此找來智能研究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面的書籍,認真學習。
回顧往昔,周立偉總說自己是一個并不聰明的人,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他覺得自己全憑鍥而不舍的努力,一生不偷懶。
“精力有限,恐怕自己很難再有什么成就,所以更寄希望于年輕一代?!敝芰ジ嬖V《中國科學報》記者,年紀大了,他只想多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