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農業(yè)部農業(yè)機械化管理司組織專家在新疆阿拉爾市對精量旱穴播水稻進行測產驗收。專家組由陳學庚院士領銜,成員分別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所、中國農機院、新疆農墾科學院及新疆、黑龍江、寧夏農科院等單位。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一團七連編號244-3-2的146畝連片種植條田中,專家組任取三塊田,面積平均大于一畝,現(xiàn)場采用收割機實割,按國家標準扣除水分和雜質后,畝產達1042.97公斤。該地塊種植的是新疆農科院核生物技術研究所選育的常規(guī)水稻品種高豐1號。
在一師六團五連的103畝連片種植條田中,專家組采取隨機取樣測產的方法,五個采樣地塊的平均畝產1019.1公斤,種植的也是常規(guī)稻品種新稻36號。
據(jù)一師一團組織的測產結果,今年采用精量穴播技術的3000畝水稻平均畝產896.2公斤,其中有620畝單產超過一噸,比人工撒播平均畝增產123.8公斤,約合16%。
精量旱穴播技術由羅錫文院士研究成功,并于2013年在兵團一師一團示范種植150畝,測產驗收的抽樣畝產平均為1029.4公斤。今年,一團繼續(xù)采用該技術播種面積達3000多畝。
專家們認為,今年阿拉爾市遭遇15年一遇的干旱和持續(xù)低溫,水稻仍然能取得如此高產,再次證明了精量旱穴播技術的先進性、適應性和可靠性。
在場的種植戶說,這項技術與人工撒播相比可以增加產量,降低防治病蟲害、疏密補稀的成本,并節(jié)約用水20%左右,他們都非常愿意采用精量旱穴播技術。
(王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