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劉莉 時間:2014-11-17
哀樂低回。9月16日上午,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人們在為一位96歲的老人送行。他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
禮堂中央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個小小的花籃,白色的花朵上覆著兩條細細的挽聯(lián):“爺爺您累了 休息吧 孫子寶凱 瑞瑞叩挽”。與老人相守一生的老伴郭蘊宜在兒子的攙扶下向前來送別的人們一一致謝。對這個家庭而言,他們送別的是最最摯愛的親人,而對數(shù)百位來自科技界及社會各界的送行者來說,他們送別的是一位令他們敬仰、值得他們愛戴和懷念的同事、師長和朋友。
早晨8點半,在告別廳門口已經排起兩列長長的隊伍,僅是師老曾工作近30年的中科院金屬所就有100多人特意從遼寧沈陽趕來為老人送行。1955年,師昌緒從美國回國后到中科院金屬所工作。在這里的工作讓他獲得“中國高溫合金之父”的稱號,因為他,這一涉及航空航天軍事領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國從無到有,并擺脫國外掣肘;也是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金屬腐蝕與防護領域,倡導材料科學基礎研究與工業(yè)應用相結合。
告別廳門外,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王生啟、段小曼夫婦早已哭紅了眼睛,他們是特意趕回國為老人送行的。已經50多歲的段小曼是師老的學生,上世紀80年代在師老推薦下赴麻省讀博士后,后留校任教從事光電子材料研究。臉上掛著淚水的她告訴記者:“沒有師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他像保護自己孩子那樣保護我們這些學生?!倍涡÷浀脦熇先ッ绹粋€個地看望學生,并與學生們在美國的導師見面了解學生情況?!皫熇先ッ绹鴱牟蛔「呒壻e館,就住在我們學生家里,師母還親手給我們包餃子,給我們買衣服?!闭f到這里段小曼已泣不成聲。在他們夫婦眼中,師昌緒是中國材料學研究的奠基人、設計師,更是品格高尚的好老師?!斑t暮夕陽余熱暖,情真意切育英才。”師昌緒與老伴郭蘊宜合寫的《尋夢》長詩中的兩句,也正是老人甘為人梯的內心寫照。
1984年以后,師昌緒從沈陽調到北京任中科院科學技術部主任,之后擔任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開始了他20多年的科研管理工作。他高瞻遠矚,為材料學科的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戰(zhàn)略性的建議。在鎂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碳纖維和納米技術的發(fā)展方面都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
“他是真正的科學基金人?!痹螄易匀豢茖W基金委員會副秘書長的沈文雄得知師昌緒逝世的消息在自己的微信上寫下了這樣的評價。16日上午在東禮堂門口的臺階上,他告訴記者,師老一到基金委工作就把自己的關系遷到基金委,全身心撲在基金委的工作上直到生命的最后,這讓他印象深刻。多位來自國家自然基金委的送行者都對記者表示,96歲高齡的師先生直到去年生病住院前還一直堅持上班、出差,同事們都能在食堂見到這位和藹的“愛管閑事”的老人。
“師先生是站在國家層面、作為材料戰(zhàn)略學家來考慮問題,支持相關研究的開展,不是僅限于自己研究的一個小領域。”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劉國權研究員也是流著眼淚走出告別廳的。他忘不了師老為他們一度停頓的“國家材料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網”建設尋求支持的往事。也忘不了師老揮筆為《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雜志題詞的一幕。
同樣擔任過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的陳佳洱院士上午早早趕來吊唁。他曾與師老共事一年,“我比他小16歲在他面前是年輕人,他非常關心我們。有時候一起坐車出門,他總是關心我們的工作生活細心詢問”。
多位我國科技界領導、知名科學家、金屬材料領域的科研人員今天都來為師老送行?!巴鼗穑\宏略,師老風范激揚民族魂”“研材料,鼎工程,昌緒丹心熔鑄強國夢”,東禮堂門外懸掛的黑色挽聯(lián)讓送行的人們再次陷入對老人近一個世紀輝煌人生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