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wǎng) 記者:趙子慧 時間:2014-12-10 20:48
南京,江東門,一條灰色的狹長建筑如同斷裂的利刃斜刺出地面。視線向西,一座30米高的《和平》雕塑遙相呼應出“鑄劍為犁”的主題——2007年12月13日新館竣工開放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已經(jīng)成為南京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和承載歷史記憶的一座標志性建筑。而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和平之舟”,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院長何鏡堂團隊最重要的設計作品之一。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回憶,隨著館藏文物和參觀人數(shù)不斷增加,1985年建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使用20多年后,已經(jīng)難以滿足需求。中央、江蘇省和南京市三級政府決定,在原有紀念館的基礎上,向東西兩側擴建,使之占地達到7.4萬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主要建造新展廳與和平公園兩個部分。
2005年3月起,新館設計全球招標。經(jīng)過10多位重量級專家慎重評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院長何鏡堂主持設計的方案,從國內外13家著名設計單位的方案中脫穎而出——方案總體構思體現(xiàn)戰(zhàn)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從東向西依次營造出“折斷的刀刃”、“死亡之庭”、“和平之聲”三個意境空間,從空間布局上寓意“鑄劍為犁”,從平面布局上,則像一艘“和平之舟”。
按照這樣的設計,參觀者經(jīng)過東側刀尖狀的紀念廣場進入紀念館新館,再到“萬人坑”遺址和冥思廳,最后來到最西面開闊的和平廣場,從最初的震撼到沉重再到豁然,如同經(jīng)歷一場心靈的洗禮。
在朱成山看來,何院士團隊方案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用心營造了紀念館場館精神——展示著曾經(jīng)承載的慘絕人寰的殺戮、無辜遇難者的悲憤以及后來者的凝重思索。為此,新館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內部空間設計、外部環(huán)境設計,都統(tǒng)一在營造這個場館精神的主題之下。
新擴建的展廳面積達16723平方米,體量較大,為避免對老館形成壓迫感,方案采用了“體量消隱”的設計手法,結合地形條件將新館主體部分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建筑體量猶如一個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體塊,向東側逐漸升高;園區(qū)西部的和平公園用巨大的長條形水池,將人們視線直接引向水池終點的和平女神雕像,塑像、水面、草坡、長長的雕塑墻,共同映襯出向往和平、充滿生命感的場所精神……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何鏡堂院士也十分尊重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遺址館屬性,想方設法地保護和突出遺址性?!袄?,在新展廳新發(fā)現(xiàn)的遺骨上方留出的‘天窗’后來被命名為‘蒼天有眼’,與展廳后廳的“一道天光”先后呼應,渾然一體,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P>
200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正式落成后,獲得了“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等一系列國家級榮譽。
因為對這座重要建筑的杰出貢獻,2012年12月,何鏡堂院士等5人被南京市政府授予第四批“特別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