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易 記者:王融 時間:2015-01-11 00:42
在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46項科研成果獲得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來自中南大學張堯學團隊的“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獲自然獎一等獎。而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13年中,一等獎曾經9次出現(xiàn)空缺。
作為一名湖南青年,我為中南大學張堯學團隊獲得如此重要的國家級獎項而深感自豪。
從科技學術的角度看,只要有對張堯學院士“透明計算”理論的初步了解,都會驚嘆于這一項科研成果的時代價值。正如新聞報道所言,“透明計算”在國際上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和發(fā)展方向”,為網絡計算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理論基礎,這一理論突破在國際學術界和產業(yè)界產生震動,必將“引領下一個計算時代”。
而從社會人文的層面審視,我更欣賞張堯學院士所展現(xiàn)出的科學境界,或作為一個學人的氣質。張堯學教科文“三棲”,除開科學研究,教則蟬聯(lián)“中國好校長”榮譽稱號,對學生始終懷有大愛之心;文則潤澤性靈,其創(chuàng)作的隨筆集《侘寂天涯》《水隨天去》《又見木蘭》擁有海量“粉絲”。正是教科文三者并舉,讓我們真切感受真正的科學家精神,更讓我們由此讀懂一個學人的真情懷。
因為在科學的殿堂之上,科學家們除了擁有專注、創(chuàng)新、理性、求實、求真、實證、質疑等這些研究精神外,還得令治學和修身相結合,形成“學格”,即做學問的境界。所謂“學識有層次,志趣分境界”,不過如是。
“透明計算”理論之于張堯學,是其“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一科研境界的觀照。在“很多人認為我科研能力不行”的情況下,常年堅守與探索,有預見性地提出“透明計算”理念,“拓展了計算機的體系結構,帶來了一場新的計算機革命”。再到如今,斬獲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國家級科技大獎,這一歷程“由形向意”,腳踏實地提高了學術層次。而將科學精神,內化為人文情趣,影響當前的這個時代,影響廣大的后進與學生,便是“從實到虛”,學術與生命交集融合,豐富地展現(xiàn)了一個學人的境界。
對于一名科學家,尤其同時也是一位大學校長而言,科研成果與學人境界同等重要。張堯學院士的“透明計算”,與他獨有的融學術與生命于一體的境界,兩者相輔相成,成為學界、教育界一筆重大的財富。這不僅是中南大學,或者整個科學界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科技興國”進展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