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16/5/31
陳予恕(左)
■本報記者 崔雪芹
對待青年學生,他有“實、足、圓、滿”四字箴言,即踏實學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非完美,做事要追求圓滿;不滿足,要創(chuàng)新,做國家需要的事。這早已被學生奉為成長路上的引航燈塔。
對自己,他追逐前沿,50多歲還遠赴異國挑戰(zhàn)新的學科領域。
盡管已經85歲高齡,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陳予恕仍把教學和科研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說:“我將繼續(xù)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P>
持之以恒 追逐前沿
如今,陳予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100余人,許多已成長為國家“杰青”、“973”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例如1982年在陳予恕導師組讀碩士的馬興瑞,曾擔任過中國探月工程、神舟載人飛船等項目負責人,被譽為“航天少帥”。
記者撥通陳予恕電話時,他正在參加會議。他告訴記者,他從1956年開始,堅持每天跑步,至少3000米,80歲之后,跑步變成了快步走。
每周與學生見面也成為一個慣例,他要對每個學生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及下一步的計劃做到心中有數(shù)。
如今已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的楊紹普1983年師從陳予恕。談起自己的導師,他充滿敬佩,稱導師在做人和做學問方面,影響自己至今。
他說陳予恕非常有毅力,對事業(yè)的追求始終持之以恒。陳予恕今年剛申報了國家基金的重點項目,成為申請人中年齡最大的學者。實際上,70歲以上申請基金的人數(shù)僅占申請人數(shù)的1%。這種對事業(yè)的追求是他對學生的巨大激勵。
在追求科學事業(yè)的道路上,陳予恕從未受到年齡的困擾。陳予恕50多歲時,專門去加拿大學習奇異性理論。一想到自己的導師在這個年齡還在學習新東西,50多歲的楊紹普稱自己不能懈怠。
腳踏實地 目光前瞻
陳予恕的同事和學生在談到他時,幾乎會不約而同提到這樣幾件事:他的視角永遠是前瞻性的,目光始終瞄準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他每天都去辦公室,在他名下的學生,他都親自指導;他從不吝嗇對學生贊賞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對于有潛質的學生甚至愿意從本科生帶起。
每天跑步和鍛煉身體,這讓陳予恕保持了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也讓他的學生看到了“堅持”二字的力量。楊紹普感慨:“我第一次申報國家基金,寫了8份申請書才獲批。其實第二年寫的時候心里已經發(fā)怵了,第三年覺得這個比登天都難,幾乎都想放棄了。但想想老師跑步都堅持了幾十年,我也得堅持下去?!?/P>
60年來,陳予恕挑選學生有兩個要求,一是對學科要有真正的興趣,再一個就是學生必須肯學。
設立獎金 “一對一”指導
2015年博士畢業(yè)的侯磊,從做本科畢業(yè)設計開始就跟隨陳予恕學習?!?008年前后,他希望從本科生中選一些對其研究的學科真正感興趣的學生。我那時大三,就進入他的實驗室了,畢業(yè)時跨專業(yè)保送過來,跟隨陳老師讀碩士和博士。”侯磊說。
陳老師堅持“一對一”地指導學生,每個學生大概一到兩周輪到一次單獨和他深入交流的機會,學生匯報自己的課題進展,就遇到的問題和老師商量,提出解決方案。在下一次談話時,老師會追問上一次的問題有沒有進展,并且會又給學生一些新思路。
為了鼓勵更多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2011年3月,陳予恕出資40萬元,學生、同行和同事捐資40萬元,設立了“陳予恕獎學金”,這是國內動力學與控制學科設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學科獎學金。5年來,共有46名優(yōu)秀研究生和直博的本科生獲得了“陳予恕獎學金”。該獎學金的設立,極大地鼓舞了青年學子投身學術研究的熱情。